上一版/ 01版:一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南日报>> 2012年06月05日 >>01版:一版


特色奏响兴农曲
——卓尼调整产业结构促农增收纪实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2年06月05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后卓霞

  卓尼县拥有广袤的森林和牧场,畜牧业是该县的基础产业,也是农牧民持续快速增收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该县紧紧围绕“一特四化”工作目标,着力推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做强传统产业,做优特色产业,推动了农牧业稳步发展、农牧民持续增收。
畜牧产业日趋壮大
  大力实施“农牧互补”战略,加强畜牧产业基地建设,初步形成了草、肉、奶专业产业带。在全县15个乡镇建设牛羊育肥基地、奶牛养殖基地、牦(犏)雌牛生产基地,发展养殖专业户2315户,修建牛羊暖棚3485座,转移、引进各类能繁母畜、育肥种畜63011头。推广种植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28万亩,在“一特四化”试点村完成半人工刈割草场12.8万亩,圈滩种草0.7万亩。
  不断推进畜牧业产品商品化,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按照“基地+农(牧)户+公司”的发展模式,新建扎古录镇华尔亁活畜交易市场,加大对木耳镇雪域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宏盛食品厂、兴发综合养殖屠宰场扶持力度,帮助企业做好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扶持培育专业合作社35个,新建2个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农牧区乡镇建起了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着力打造高原生态畜牧业示范基地,畜牧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农牧业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蔬菜产业蓄势待发
  时下的柳林镇,放眼望去,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蔬菜基地,处处都呈现出一片繁忙的劳动景象。棚户董宝平热情地拿着切好的西瓜,让我们尝尝,“我们这个穷山沟里,世世代代放牧种田,现在不但能种出人参果,而且能种出西瓜,要不是自己亲手摘,还真不敢相信。现在西瓜的价钱也好,一公斤按4元出售,这一棚就有5万元的收入,冬天还可以买上更好的价钱。”董保平掐着手指给我们算着,丰收的喜悦绽放在他的脸上。
  在卓尼,像董宝平一样通过种植大棚蔬菜增收致富的农户屡见不鲜。近年来,卓尼按照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的“建设高原重要特色农产品基地”的要求,按照“区域集中、规模做大、质量提升、效益提高”的要求,狠抓规划编制、机制建立和投资落实等工作,促进农牧业特色产业快速发展。该县充分利用洮河沿岸光热水资源以及连片平整的土地,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做足文章,着力打造高原无公害绿色蔬菜基地。截至目前,在申藏、柳林、扎古录、喀尔钦、纳浪、阿子滩六个乡镇建成日光温室1537座,是我州最大的高原绿色蔬菜生产基地,主要种植辣椒、西红柿、葡萄、人参果、西瓜、草莓等。2011年投资日光温室建设资金450万元,150座日光温室每座补助25000元,共375万元;150座塑料大棚每座补助5000元,共计75万元。在柳林镇业日村投资410万元修建千吨蔬菜保鲜库1座,引导农民成立3个蔬菜产业合作社,并注册卓尼高原系列蔬菜商标。
药材产业蓬勃发展
  “今年我家种的2亩当归能收入六、七千元,再加上3亩款冬花、2亩丹参和2亩柴胡,收入15000元不成问题。”说起种植中藏药材的收入,喀尔钦乡四布车村村民于尕次力给我们乐呵呵地算起来,脸上满是笑容。
  卓尼县将中药产业作为“富民兴县”的支柱产业,按照“发展基地、扩大规模、项目带动、产业富民”的思路,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建立了药材基地,形成了“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培育和引进丹参、藏木香、红景天、川贝母等13种药材新品种,在10个乡镇规模种植中药材3万亩,培育和引进丹参、藏木香、红景天、川贝母等13种药材新品种,建立药材示范点5个,各类中药材繁育基地10801亩,1.8万亩中藏药材通过省级无公害认证。药材种植成为农民从自家地里“淘金”的首选。2011年销售中药材500多吨,销售产值为800多万元,帮助农户实现收入387万元,药材种植户人均增收达479元,就地解决劳动力2000余人。今年以来,该县积极贯彻落实州委“产业富州”战略,依托我州丰富的藏中药材资源和藏药研发优势,加大与甘肃农业大学、奇正藏药有限公司的合作力度,形成了集药材选种、育苗、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在规模发展上取得了新突破。随着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壮大,有针对性地支持、帮助农民成立了佛光藏药材专业合作社、柏林药材专业合作社、羊化药材专业合作社、温旗龙腾药材专业合作社,使中药材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阵阵号角催人奋进。卓尼县传统农牧业生产方式正在进一步转变,今日的卓尼,黄瓜香,辣椒辣,还有甜甜的人参果,山绿了、牛壮了、羊肥了,农民的钱袋子也鼓了,全县农牧民正在用科技和汗水谱写着更加灿烂辉煌的篇章。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