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君武
茫茫草原,一望无垠。漫山遍野的格桑花吸引了无数游客,在卓尼县康多乡白土咀村,有一朵最美的“格桑花”——她就是“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获得者树义毛。 1942年树义毛生于卓尼县康多乡白土咀村,1958年参加工作,1982年获“甘肃省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1983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2010年4月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树义毛16岁当上了乡村畜牧兽医员,这个岗位对于一个豆蔻年华的女孩子来说,她付出了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辛。“那时候识字的人很少,女的尤其少。我念了小学,对兽医工作还是不懂。但那时候刚解放,工作干劲很足,所以我毫不犹豫地干起了这份工作。”回想当年参加工作的情景,树义毛充满了自豪。当时的白土咀村非常偏僻落后,22户100多人的小村子被群山环抱,村民们逐草放牧、靠天养畜。树义毛努力学习畜牧兽医知识,“牛羊就是群众的命根子,我一定要对得起乡亲们对我的信任。”她暗下决心。 高原的初春几乎每年都要发生雪灾,冻死冻伤大批牲畜,这个季节树义毛就睡在牛棚里,生起了火,三更半夜为牛羊添草加料。“牛羊病了去一趟县城,最快也要两天时间。”为了不耽误治疗,树义毛经常自己上山采草药,晾晒加工后存起来备用。群众不懂牲畜疫病防治知识,她走东家、串西家,讲解抗灾防病保畜常识,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8年。在她的努力下,白土咀村的牲畜成活率和出栏率分别在60%和30%以上,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 1967年,树义毛担任白土咀村村支书,一干就是22年。凭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她任劳任怨、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带领群众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白土咀村从一个落后村变成了全乡的先进村。村里没有学校,孩子们要到几里外的学校去上学,树义毛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一方面积极争取县上的支持,另一方面发动群众投工,建起了村里的第一所小学。上世纪70年代,白土咀村没有一条通向外面的道路,树义毛一户一户地做思想工作,带领群众利用闲暇时间投工投料,开辟了一条村道。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这个偏僻的小山村,牛羊承包到户。作为村里的“领头羊”,她多次外出考察,探索让村民尽快致富的路子。白土咀村是个牧业村,村民们祖祖辈辈靠放牛养羊维持生计,畜牧业一直停留在靠天养畜的阶段,生产方式粗放。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树义毛发动村民投资建成养畜暖棚,饲养优质肉牛(羊)、奶牛,缩短了牲畜出栏时间,同时屠宰加工后向外销售肉、奶制品。在她的带动下,全村兴起了一股养殖热,牛、羊出栏率、商品率大幅度上升,成为村民致富的有效途径。 树义毛经常在村里向藏、汉群众宣传民族团结的意义,主动调解民事纠纷,尽最大努力化解村民之间的矛盾。白土咀村与临潭县八角乡村民因争夺冶海天池旅游资源开发权,多次发生群体性殴斗事件,树义毛深入牧民家中开展调解工作,在她的说服下,群众情绪稳定了,矛盾化解了。还有一次,白土咀村两个自然村发生了矛盾,一场群体性殴斗事件将要发生,树义毛立即向乡上汇报,并反复到两个村子的群众家中做思想工作,化解矛盾。 逢年过节,她总是不忘贫困群众,每年藏历新年前夕,她都要去看望孤寡老人,为他们送去生活用品。有些困难户无钱看病,她发动村民捐款,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后,她从自己的村干部报酬中拿出200多元,帮助10户困难群众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女孩拉毛草家庭困难,辍学在家,树义毛不仅自己出钱让拉毛草再次走进了校园,还协调学校减免了学费和书费。在树义毛的影响下,一些富裕起来的牧民转变了观念,主动送子女上学,还资助其他贫困孩子上学。 树义毛,就如草原上盛开的格桑花,以一片赤诚之心扎根牧区,把自己的青春、热血、智慧和汗水奉献给生她养她的家乡,她在奉献中感受着工作之美、生活之美、生命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