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利
桑骥鉴赞是我在甘南高原的一个至交好友。我们因文学前年冬初相识在繁华伟大的首都北京,去年春天又因文学再次在美丽神奇的西双版纳泼水节相遇。他的真诚的为人使得我们第三次有缘相遇相交,以至于相知甚深。 也许,由于媒体前些年的一些负面报道,在一般人的印象里,城管都是些素质低下的人,很粗鲁的,动辄打骂罚款。但是,我的这位朋友却是实实在在的好人,有高尚的人格,宽广的胸怀,善良的心肠,有远大的追求,丰富的精神世界。 在甘南一起相处的二十多天里,随着我们一起在山坡上漫步,在广场上闲侃,通过他的娓娓讲述,我才大致了解他的过去。由此,我对他肃然起敬,并且不由得感慨万端。想不到如今这么宽和谦逊的人,这么富有文学才华的作家,有着这样心酸艰难的过去。 圆润光滑珍贵无比的翡翠玉石,是经过无数次打磨而成的;钢铁是经过反复淬火,才变得坚硬无比的。玉不琢不美,人不磨不灵。桑骥鉴赞就是经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艰难的磨砺,才成就了今天的一个藏族作家,才成就了今天的古道热肠,才成就了今天的大气宽厚。 桑骥鉴赞在小学时期的名字叫桑赞。真是名如其人,他确实小时候值得赞扬!因为他小小年纪表现出的独立坚强、沉默忍耐,表现出远超过同龄人的涵养。对于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小桑骥鉴赞,由于严父慈母的教诲和督促,他早早地离开父母和家人,去外地求学读书,过早地感受和体验到社会底层人的困苦和不幸,也过早地深刻地感受到家庭的温馨。“经历得多,才会想得多,觉得活着才是最重要,凡事随遇而安,知足常乐。” 由于学校距离家很远,他成为全班同学中唯一的住校生。在小学阶段,他常常要自带干粮到20里路之外的学区教学点住校学习。由于天性厚道,老实,腼腆,不喜欢招惹是非,不喜欢巴结奉承,他受尽了高年级学生或同班年龄偏大的同学的欺侮和打骂,他孱弱的心灵塞满了那么多细小的痛苦。面对强力和欺侮,他只有默默忍耐,只有撇开嘴咽下自己苦涩的泪水。 放学后,他常常一个人坐在山坡上,瞩望着那连绵起伏的远山,一动不动,凝神默然。回想自己的委屈,他的泪水一滴一滴落在干燥的土地里。这个时候,他格外怀想自己的家乡,怀想入学前的童年时光。 对于他来说,入学前的童年时代,那是他一生中最幸福最值得怀念的时期。那时候,他真是无忧无虑,无拘无束。可以说,过的是神仙日子,是处在天堂里。他说,自从开学后,他离开家乡和森林草原,就结束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就踏上了艰难的人生之旅。有时候想,一个人要是不长大该多好啊! 他的家乡在森林边上。森林啊,森林,它是小桑骥鉴赞魂牵梦萦的乐园:这里留下他多少朗朗的欢声笑语,似乎还飘荡在林间空间;他的嘴巴被野生的浆果染得红红的、黑黑的;牙齿被桑葚、酸枣、紫葡萄酸得软绵绵;口袋老是被各种野果塞得鼓鼓囊囊;心被森林里的音乐陶醉得迷迷荡荡。 泪光中,父母的影子,小伙伴的影子,清晰地浮现出来,他骑在父亲肩头,抓住树枝,采摘那树上黄澄澄的果子,红艳艳的果子;爬上树枝掏鸟蛋,采摘树上的花朵;抓住树枝荡秋千,编织柳叶帽,学鸟叫,和本村的孩子们在无边的草原上纵马奔驰;他们一起在开满五颜六色野花的草原草丛里翻跟头,捉迷藏,躺卧休息,用草原上的泉水洗脸,饮用。 有时候,他会望着天空中飞过的鸟儿,长久地出神,怅惘不已。 在家乡,在树林里,这些鸟儿,是他亲密的伙伴,伴随过他的稚嫩的童年。他最熟悉它们的啁啁声,那美丽的歌声仿佛是对他倾诉着依依的怀恋。 这里的鸟儿,可是家乡树林里那些鸟儿,他们是来探望孤独失意沮丧的小桑骥鉴赞吗? 桑骥鉴赞的心,已像那矫捷的燕子,直向云端,展翅飞旋,飞回到家乡的苍茫的森林和无边的草原。 虽然怀念学校外草原上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但是,对知识的强烈渴求使得他又离不开学校,热爱学习,热爱花花绿绿的书本,眷恋那朗朗的读书声,喜欢诵读那富有韵律的唐诗宋词。父母对他再三的叮咛,使得他努力约束自己,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努力适应学校的生活,力求做一个好学生。 尤其叫人惊讶的是,入学前一年,他就由他的一位同村在校高年级学长的监护下,逐渐学会了做饭和洗衣服。生活和环境的逼迫,使得小小年纪的藏族孩子早早走上自理自立的道路。而许多同龄人,却还依偎在父母的怀抱里撒娇,无所用心,无忧无虑。严酷的生活过早地磨砺了他的独立性。 想想今天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直到中学毕业,大学毕业,有的甚至直到研究生毕业,或者工作几年之后,二十多岁的人了,或者三十多了,不会做饭的大有人在。并且,由于当下严峻的就业环境,啃老族并不鲜见。每念及此,不由人感慨万分。 桑骥鉴赞在童年时期,为什么要学会这些不属于小孩子的生活技能呢?为什么这么早就急于独立自主呢?他道出了其中的原委,原来,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兵啊!他比较孱弱老实,怕一旦那位年长的监护人毕业离校,他不得不独立生活,那个时候谁来关照他呢?于是,大概是二年级的时候,桑骥鉴赞就开始在野外拣柴火自己做吃的,那时他还不到十岁。由于生活环境的艰苦,他常常是食不果腹,不得不把很多时间用于学习之外,用于谋生,用于考虑嘴巴和肚子的需求,也由于受到欺侮,也许还由于不开窍,他的成绩并不出色,平平淡淡。 由于家境的影响,也由于在校受人欺侮,他养成了沉默坚毅、寡言少语的个性,这也使得他更加亲近文学和自然。只有博大的文学里面有绚丽多彩的大千世界,可以慰藉他孤独的心灵;只有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给了他无言的抚慰。除了学习上课,就是课外喜欢看书,看些文学书籍、佛教书籍,或者连环画之类。尤其叫人惊异的是,别的孩子都不喜欢读书,整天打打闹闹,静不下来,可是,小桑骥鉴赞却是常常一个人在课外静静地看书,看得那么出神,以至于常常忘了吃饭。正是这些文学书籍,滋养了他贫瘠的童稚的心灵,使得他从小就萌生了对文学的眷恋和痴情。 在孤寂和受到伤害的时候,他倍加思念家乡。在这种情况下,他觉得家乡的人们太善良了,太纯朴了,近于怯懦和愚钝。村里的人们都是和睦相处,邻里之间从不吵架闹事,人们总是和声细语地说话,总是笑笑的。谁家不幸遭遇不测,全村人的心都揪起来。桑骥鉴赞小时候一次发高烧,村里的大庆哥要去外地办事,大庆父母硬是急得骂天骂地骂大庆,眼泪都要掉下来,硬是让大庆开车把桑骥鉴赞带到县城医院去看病。在那里,他们生活得很自在、满足。谁家过事,往往是全村出动,大家都会掏出一卷油腻腻的皱巴巴的钱点起来去上礼。再劳累,只要喝上一碗酥油茶,就心满意足地继续劳作了。 桑骥鉴赞最怀念家乡的草原和森林了。他的家就在森林边上。森林好大啊!这里是他永远游玩不尽的家园。苍茫无尽的翠绿的森林,密密的大树纵横交错,仿佛一把把大伞,重重叠叠的枝桠遮天蔽日,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穿行林中,可以听见潺潺的流水声、啾啾的鸟鸣声,更增添了密林的幽静深邃。他常常在森林里漫步、嬉戏。正在安眠的厚厚的腐叶在他的脚下发出沙沙的惊叫声;软绵绵的风儿在树叶间飒飒地吹个不停,他感到浑身舒服;五颜六色的蝴蝶在林间空地上的草丛里、花丛里翩翩起舞;甲虫、蜂子嘤嘤地哼着歌曲;啄木鸟笃笃地敲着。他随意地采撷大朵的鲜艳的野花,尽性地品尝各种鲜美的野果子,兴高采烈地追逐野兔、野猫,和松鼠捉迷藏。 出于他年纪太小的考量,团组织把他保送到团校学习。团校是培养藏族干部的,要求很严格,学习很紧张。但是,他充满了学习的热情和无穷的动力,也锻炼了他的学习毅力,使得他不断坚强起来。 在团校,由于他的奋发图强,他的成绩迅速赶了上来,在班级常常名列前茅。团校毕业后,由于出色的成绩,被推荐到南京大学深造,由此大开视野,结识了很多人。这对他的一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他虽然偏居甘南一隅,但是却是心思高远,目光穿透到遥远的外界,不甘平庸。后来的工作期间,由于个性耿直,失去了当上一个单位领导的机会。但是,提及此事,他却毫无悔意。他说:“即使今天干城管,只是一个普通员工,很累很忙,却觉得活人堂堂正正,清清白白,也无怨无悔。” (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