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三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南日报>> 2012年06月08日 >>03版:三版


偶然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2年06月08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郑君武

  我和《甘南日报》结缘,纯属偶然。事情可以追溯到十三年前,那年我正念初一。一天中午,爷爷拿出一张报纸,神秘地问我:“贝贝,《甘南报》上一般会有哪些内容?”奇怪了,爷爷怎么会问我这个问题?我想了一下,说:“报纸上面会有重要的新闻。”爷爷点了点头,说:“对,还有什么?”我冷静下来,仔细想了想,说:“还会有一些美文。”爷爷一本正经地问我:“你有没有想过自己的作文会上报纸?”我摇了摇头。这时,爷爷把那张报纸递给了我。我忽然看到了“情调感怀”这几个字,顿时心里一愣:这不是我前不久写的作文吗?再定睛一看,看见了我的名字。我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我的作文见报了!”爷爷笑了笑,对我竖起了大拇指,说:“贝贝,你真棒!一分耕耘一份收获,祝贺你的文章发表了!”与《甘南报》相识,便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希望,给了我无比的亲切感和成就感。从此《甘南报》慢慢融入到我的生活中,就像空气。
  2007年,我上了大学,这时我与《甘南日报》的关系更加紧密了。因为学生干部的工作关系,我进了校学生会通讯部,具体负责印刷校报。每天下午泡在学校复印室,借鉴《甘南日报》的版面,排版、挑选稿件。每每看着报纸一份一份地印刷出来,简单的文字变为铅字,我的内心也开始一点一点地沉淀,那是一种对自己的肯定。也许是儿时的那份向往,让我向报纸更靠近了一步。每次看完《甘南日报》,我都一一收藏。壁橱里的那个角落,整整齐齐地放满了《甘南日报》,也塞满了我的兴趣和梦想。看着钟爱的报纸一点一点地变厚,心中除了泛起喜悦,更多的是内心的充实以及对未来的向往。而在工作室里排版时,大家热火朝天的工作情景,至今历历在目,成为我们彼此之间共同的美好回忆,也让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2010年6月大学毕业时,我以笔试面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到舟曲县教育局,刚上班的我接触到的第一份具体的工作就是每天收发、分送单位领导同事们订阅的报纸。于是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发报室去看《甘南日报》来了没有。报纸拿到手,我迫不及待地先看头版新闻,在暖暖的阳光里,坐在办公桌前,看《甘南日报》是件幸福的事情。一杯香茗,一缕墨香,每一次品读,是一次感动,亦是一次抒怀。总有一些文章,让我久久回味、感动、深思,从“千名干部下乡活动”到“舟曲灾后重建”,从各县市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取得的进展到朴实、亲切的情感散文《黑狗》,我都一一拜读。更令人高兴的是,在《甘南日报》上,我结识了很多朋友,他们有的甚至是我儿时的老师。他们的文章字字真情,打动了我的内心。舟曲泥石流发生后,因为缺少教师,我自愿去舟曲一中任教,又因为县城灾情疫情严重,学校搬到了皇庙山上,感觉好像与世隔绝一样。是《甘南日报》陪伴我一路走来,为我的心灵安上一扇向阳的窗,驱散心灵的阴霾,让喜怒哀乐的情绪得以调谐。读报的日日夜夜,我可以在粗茶淡饭中咀嚼生活的真味,可以在纷繁琐碎中安享恬淡与清新,可以在思念的天空里放飞心灵的风筝,可以在寂静的夜里倾听人间最美的天籁之音。生命的底蕴,文字的厚重,人文历史的叠加,现实的活力交相辉映,为我营造了另一个精神的家园,让我缓解了浓浓的思乡情结。
  后来,我调到了卓尼县委宣传部工作。现在的工作和以前相似,报刊杂志的征订分发和宣传稿件由我负责,得以和《甘南日报》再续前缘。每天,我都在不断成长进步,收获着来自《甘南日报》的那份独特的喜悦。当然,事情的发展总不会像自己想象的那样顺利。有的时候,因为对政策把握不够透彻、时效性不强,导致发出的稿件迟迟不能见报,心中难免会有一丝焦虑和浮躁。可是,当静下心来后、再次慢慢审视自己时,看着自己走过的路,尽管有坎坷,尽管有泥泞,但是必须承认自己要走过、要经历过。因为正是那些坎坷,才让自己不断成长。
  《甘南日报》不仅是启迪我心智的沃土,更是我了解甘南社会以及世态万象的一个窗口。一份报纸,六十年耕耘。它是心灵的网络链接点,点化着心海波澜。它是灵魂的载体,承载装饰着文学爱好者的梦想。它,灵动,化沧桑为纸;它,永存,着风雨为墨。空闲时,我总喜欢品味《甘南日报》芳草地上的墨香,脑海里充满了甘南的人文历史。
  甘南在飞速发展,《甘南日报》在不断创新进步,从黑白图片到彩图,从小版面到大篇幅,从本土文学篇章到域外采风……内容逐渐增多,信息量随之增大,品味也在不断提升。屈指一算,《甘南日报》已走过了60年。60年的路程,饱经风雨沧桑。我坚信,《甘南日报》的明天会更精彩!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