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4版:四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南日报>> 2012年06月12日 >>04版:四版


藏族牧民达哇太:黄羊,我的伙伴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2年06月12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新华社电 (记者 马勇 张春晓) 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加什科草原上,藏族牧民达哇太每天除了放养牛羊,还要骑着摩托车巡视村里的集体草场,确保在此活动的普氏原羚能够安然地繁衍生息。
  36岁的达哇太是共和县切吉乡加什科村普氏原羚志愿巡护队中的一员,青藏高原强烈的紫外线令这个藏族汉子的面庞黝黑泛光。在达哇太儿时的记忆中,加什科草原上常见成群的普氏原羚——“那时候,每群都有几十只。”
  然而,2008年巡护队成立之时,加什科村的普氏原羚已所剩无几。“当时,我们在村里来回寻找了17天,最后只找到了20多只。”达哇太说。
  普氏原羚又名中华对角羚,俗称黄羊,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也是目前世界上最濒危的有蹄类动物之一,曾广泛分布于内蒙古、宁夏、甘肃及青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普氏原羚被大量捕杀,数量骤减。90年代,普氏原羚最后的栖息地青海湖周边推行草场承包到户政策,牧民把自家的草场用高1.2到1.5米的铁丝网围了起来,有的还加上了刺丝,2008年以前,不时可看到黄羊的尸体挂在围栏的铁刺上。
  网围栏打破了普氏原羚自由奔跑、迁徙的习惯,也阻碍了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人类活动的影响加之栖息地自然环境的变迁,普氏原羚种群急剧下降,上世纪80年代,普氏原羚种群总数只剩下了150只。
  “黄羊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动物,但却面临灭绝的危险,难得有一些生活在加什科草原,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它们。”达哇太说。
  2008年初,达哇太带头拆除了自家草场约2000米的网围栏。此后一年间,他成功劝说村里40多家牧户也拆除了网围栏。
  “到目前,全村累计拆除了8万多米的网围栏,黄羊自由活动的草场扩大了。这两年,基本没有发现黄羊受困在网围栏上的现象。”达哇太说。
  2008年5月,在共和县团委和有关部门支持下,达哇太发起成立了加什科村普氏原羚志愿巡护队,做起了普氏原羚调查和保护工作。
  除了日常巡护,在加什科村每月一次的村民大会上,他们打横幅、发宣传单、向村民群众宣讲关于保护野生动物的法规和知识。由于加什科村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相邻,在每年交界地举办的赛马会和物资交流会上,达哇太和队友们还借机将保护普氏原羚的宣传工作融入其中。
  达哇太和队友们几年的努力渐见成效。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加什科村普氏原羚的种群已经恢复到100多只。普氏原羚和村民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达哇太说,在很多村民看来,黄羊进入他们的草场是一件令人开心和骄傲的事。而且,不少黄羊也“不怕人了”,甚至在摩托车驶过身边时也不会奔离。
  担任巡护志愿者没有任何报酬,相反,摩托车的油费还需要达哇太自掏腰包。但普氏原羚日益增长的数量以及它们和村民之间越来越多的互动给了达哇太莫大的欣慰。
  “我出生在这片草原上,黄羊是陪我长大的伙伴。保护它们是我喜欢做的事,所以,我会一直坚持下去。”达哇太说。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