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朝
我是一名农行人。早在1995年的3月份,记得那时我刚刚参加工作不久,血气方刚,喜爱运动,思想活跃,阅读广泛。空闲时翻阅大学语文课本,大声地朗读大学英语课文,一位老职工听到了,说我好像在读藏文呢。我一边工作,一边与当地的老乡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还参加了铁坝村党员冬训活动,大家一同学习《甘南报》上面刊登的党建工作方面的相关文章。 有一天,我看到《甘南报》进行有奖征文活动,我想参加征文活动。我的妈妈是一位农村妇女,辛苦了大半生,养活我们三个孩子很不容易。虽然她不认识字,但在平时对我们的学习抓得很紧,每天细致耐心地教导我们如何学习,晚上在煤油灯下给我们做布鞋补衣服,谈生活中的常识和人生的道理。由于我在外地工作,非常想念在舟曲老家的妈妈和全家人,就详细地回忆并记录了下来,写成了一篇大约2200字的文章《我的妈妈》,并且给当时正在担任版面主编的张巾英老师写了一封信,当时我也不认识她。我用一封厚厚的挂号信寄给报社,我记得正在舟曲曲告那乡邮政所时,乡政府的一位会计还翻看了一会儿信件,然后掉到了地上。我自认为文章深情感人,讲述一位农村妇女的故事,内容朴实无华。我猜想并盼望着在《甘南报》上面发表也许是有可能的,那对我是一种多么大的鼓励呀。后来我看了一些选登的征文,文章篇幅长短不一,多数报道的是有工作的、事迹比较典型的、成绩突出并获得过奖励的,能代表时代先进性的妇女。 记得我在1996年初还编写了三首励志警世的七言诗,投稿《甘南报》,可能诗句的构思太稚嫩,文彩不绚丽,文体太枯燥,诗篇的思想内容和精炼程度还达不到发表的水平,好像也没有刊登。 在我工作的18年以来,我时常阅读《甘南日报》,看看综合新闻,详细阅读《芳草地》、《文化广场》上面优秀的文章。最喜爱看的是彩色版的《羚城周末》,越看越爱,剪贴收集,反复诵读,默默记忆。所以说《甘南日报》就是我的良师益友,是一位好老师,是我的一顿顿文化大餐。从这里可以了解甘南,开阔视野,净化心灵,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在我与《甘南日报》结缘以后,心里便有了一种踏实感,有了一种惜惜相依的感情,每天不阅读完毕当天的《甘南日报》,就好像还有一件什么事情没有做完,浑身不自在。有时写上一两篇文稿投递到《甘南日报》,以期望刊发。我在高二开始就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长达24年的日记写作,提高了我的写作能力,我经常在工作当中写各种材料,上交人事部门,作为文件、通讯或简报予以推广或者发表,同事们夸赞我年终报告和总结写得非常优美。 我长期生活在舟曲县城,在经历了2010年8月的特大灾害之后,我的心中感受很多,我对妻子说我要写报告文学,将舟曲抗洪救灾的感人事迹记录下来,呈现给世人。 2011年11月21日《甘南日报》发表了我的诗歌《我们的总理》和《不能没有您》,当我的同事告诉我这一喜讯之后,我立即找来了报纸反复阅读,大家轮流翻阅,我的心中非常激动。感谢《甘南日报》,让我的诗发表在甘南州委的机关报上面,给了我创作的信心和热情。 从2010年的10月份开始,经过5个月的连续奋战,我在2011年的3月份写作完成了一本四万多字的诗歌集《爱舟曲》,编印成书,开始内部交流发行,这一成绩还主要源于《甘南日报》对我的鼓励和支持,我在心中真正感谢《甘南日报》的每一位参与创作制版印刷发行的工作人员,没有你们的辛勤劳动,就没有我的诗歌集的诞生。 《甘南日报》在2011年8月7日发表了我创作的一首诗。2011年8月8日发表了我创作的六首诗,其中的一首是《李永平事迹赞》。这些都是《甘南日报》对我写作水平的认可。所以说,没有《甘南日报》就没有《爱舟曲》,就没有鼓励人民大众振奋精神,重建美好舟曲的这一份精神食粮。 2012年2月2日,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我的《爱舟曲》诗歌集。我想,如果要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最需要的还是《甘南日报》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