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宜春一户人家5个孩子因玩水而溺水身亡。这5个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来照顾孩子。出事后,爷爷奶奶大哭不止,相继病倒了。在日常生活中,祖辈已经成为带孙辈的主力军,在带孩子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磕磕绊绊。“老年人相对有些固执,一般出现问题都更难释怀。”杭州第七人民医院老年科主任陈斌华说。他为带孩子的老人支招——如何避免和解决这类问题的发生。 事前 做好思想准备 对于带孩子的老人,陈斌华认为提前做好思想准备,是避免引起心理问题的关键。大家首先不要有太大的压力,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反而容易出事。即使你很喜欢带孩子,陈斌华也建议你提前认识带孩子的一些压力,想一想一旦出现问题自己能不能承受。 “老人认识到现状后,就会摆正位置。”陈斌华说,老人明白自己只是帮忙的,在带孩子的过程中就不会以自己为中心,多听从孩子父母的建议。一旦出现矛盾后,也会退让。老人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照顾孩子的生活方面,少插手学习上的问题,这样会大大减少因带孩子而导致家庭纷争的发生。 一旦带孩子过程中出现问题甚至是事故后,老人首先不要过分自责,因为谁都不想发生这种意外,而且事情发生了,自责不能让事情有所改变。 陈斌华说,针对问题的大小,老人的心理调整也有不同的方法。对于大事故,一般需要时间来淡忘。“老年人对孙辈的责任心很重,又有些固执,也许一辈子都忘不了大事故,但是随着时间流逝应该会有所减轻。” “针对这种心理危机,我们都建议老人首先脱离环境,避免触景生情。”陈斌华说,如果离开后,效果还是不明显,那么就要设法发泄压抑的情感。老人可以边整理孩子的物品,边说一些孩子的故事,甚至是痛痛快快地哭几场,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果半年以后老人还是和事故发生后一样的表现,那最好去看看医生。 对于生活中的小事,比如孩子不小心摔了一跤、感冒了之类,老人应该及时与子女沟通,也许你的孩子并没有责怪你,只是你想多了。另外,也可以和朋友们多交流,了解一些知识,避免下次再犯类似错误。 事后 注重沟通和发泄 建议 孩子的事由他父母做主 在很多人眼里,老人带孙子是天经地义的事儿。上述例子中,有很多网友跟帖都认为,老人没有尽好义务。 陈斌华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他觉得对于祖辈来说,抚养自己的孩子长大成人就尽到自己的义务,照顾孙辈并不是他们的义务,没有“应该”之说。 在日常接诊中,他也发现很多带孙辈的老年人在性格上会有很大的改变,会变得比较唠叨、更小心。同时,为了更好地照顾孙辈,他们往往会迁就孙辈的时间,减少了自己社交、娱乐生活的安排,影响自己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此外,孩子的教育问题还是引发婆媳之间矛盾的常见诱因,从而导致老人出现心理问题。陈斌华建议各位老人尽量少参与决定孩子的事情,孩子的事儿由他父母做主。一旦晚辈对你的行为有所不满,而且似乎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那么建议你要考虑自己的生活方式了,甚至考虑要不要再带孩子了。如果一定要带,也要尽量减少一些三代长时间相处的机会。 (唐佳璐 徐勤) 相关链接 带孩子的老人 孩子这些异常可能有心理问题 带孩子的老人除了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外,还要注意孩子的一些异常行为。 1.婴儿期不喜欢拥抱,缺乏与亲人的目光对视,儿童期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单一,总是独自玩耍,不能与小朋友一起玩,不参加小朋友的合作性游戏,通常不怕陌生人,与父母亲之间缺乏安全依恋关系,与父母亲似乎没有特别的情感。 2.孩子语言发育落后,通常在两、三岁时仍然不会说话,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部分孩子具备语言能力,但是语言缺乏交流性质,表现为语言重复刻板,或是自言自语,语言内容单调甚至奇怪难以理解,模仿言语。 3.孩子有些刻板行为,例如转圈、嗅味、玩弄开关、来回奔走、排列玩具和积木、特别依恋某一种东西、爱看电视广告或天气预报、爱听某一首或几首特别的音乐,对动画片通常不感兴趣。往往在某一段时间有某几种刻板行为,并非一成不变。 4.孩子的智能正常或超常,但学习、行为及情绪方面有缺陷,表现为注意力不易集中,活动过于频繁,情绪易冲动以致影响学习成绩。在家庭及学校均难与人相处。 如果孩子有前三种行为可能是孤独症,后一种表现可能是多动症,应该及时就医。 (徐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