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三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南日报>> 2012年07月13日 >>03版:三版


《甘南日报》是我的良师益友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2年07月13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寇治安

  得知“我与《甘南日报》”征文的消息后,我的心一下子从西安飞到了甘南并走进了甘南报社。想起和我结下深厚情谊的《甘南日报》和报社的许多朋友,想起《甘南日报》陪我走过的40个春秋,让人无比怀念。有她陪伴我、指引我,给我知识、智慧和力量,让我战胜了工作和生活中的许多艰难,取得了一些成绩,也获得了不少荣誉。当我回首往事,对《甘南日报》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甘南日报》创办60年来,不断发展壮大,越办越好,正是执行了党中央的指示,在甘南州委的领导下,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思想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发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主旋律,热情歌颂党领导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建设中的奋斗业绩,鼓舞各族人民为振兴中华,建设甘南而艰苦奋斗。报社的领导和同志们高瞻远瞩,立足本职,服务大局,坚持政治家办报的理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重视新闻宣传的艺术性,提高引导水平,使《甘南日报》的宣传报道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贴近读者和社会现实,全力为甘南州政权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服务,为甘南的政局稳定和社会经济、文教等项事业的发展服务,为各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为了更好地担当起“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重任,《甘南日报》的同志特别是中青年同志,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加强政治理论和报业知识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文学修养,使《甘南日报》的版面设计,内容安排均具科学性和艺术性,为读者所喜闻乐见。我曾看到不少报道,文章标题醒目,主题鲜明,语言精彩,使读者既受教育又得到美的享受。
  在与报社一些同志来往的过程中,我深为他们的敬业精神和高尚情操所感动。他们热爱写作,献身新闻,为了工作常夜以继日,废寝忘食。有些同志在报社一干就是几十年,有的从年青直干到花甲,有的献了终身献儿孙,几辈人都奉献在新闻战线上。他们坚持党性原则,实事求是,一切从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发。他们艰苦奋斗、不怕苦累、不避艰险,经常加班加点,经常下基层,进村庄,和农牧民群众打成一片,促膝交谈,以真情实感歌颂群众中鲜活的人和事。他们工作认真负责,周密细致,文字校对,一丝不苟,保证了报纸的质量。他们与时俱进,改革创新,适应形势发展要求,使《甘南日报》越办越大,越办越好,由当初的石印、铅印黑白四开小报,到现在用电脑排版的彩色对开日报,这是一个令人惊喜、鼓舞和催人奋进的发展变化。
  我爱读报,但在六七十年代,交通不便,邮件多日才到迭部一次,我能及时看到的只有《甘南报》,她既反映和贯彻国家的大政方针,又紧密联系甘南实际,全心全意为甘南各族人民服务,深受干部职工和各族群众的欢迎和称赞。每期报纸一到,我总是如饥似渴先睹为快。先看大小标题,再择其重点和个人喜爱,反复读之并做笔记。读得多了,有了感情,就成了我须臾不可离开的一份报纸。对藏文报,我更是情有独钟,因为我爱藏族人民,爱藏语文,她对我学习藏语文、提高文字和口语的翻译水平很有帮助,使我在甘南40年的工作中,随时可以运用藏语。就是在退休离开甘南10多年后的今天,仍能进行藏汉语文的翻译,和藏族兄弟流利对话。近年来,不少藏胞到西安旅游、看病或办事,都来我家做客,让我做他们的导游和翻译。能为藏族人民服务,我感到很高兴,也很自豪。
  我爱写作。从60年代初直到退休,我写的文章常见省、州报端。我也曾担任《甘南报》的评论员。40年间,先后在《甘南报》和省内外其他媒体发表各类稿件300多篇,尽到了一名通讯员和评论员的职责。
  通过不断学习,接受教育,提高自己,以书报和媒体上的优秀人物为榜样,激励自己。在优秀人物崇高精神的感动鼓舞和熏陶下,我把爱党爱国爱人民统一起来,变为自己的实际行动。从1964年起,国家发的劳保四大件我没有要;每次提工资晋升职称总是先人后已,从未争闹过;坚守甘南40年,1978年和1987年,两次省上来函上调的机会都被我谢绝;退休后一心想去某农村或牧区办一所学校或义务去某基层中小学任教,继续为民族教育、为培养下一代奉献余热的宿愿未能实现,这成了我今生的一大遗憾。回到陕西,在关工委工作的10多年中,我退而不休,仍像在甘南工作时一样,全身心投入,为下一代健康成长献智出力,先后多次受到周至县、西安市、陕西省关工委和全国妇联等单位的表彰奖励。
  40年间,我以甘南为故乡,视各族人民群众为亲人,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在迭部县工作13年中,每年有半年以上下乡蹲点。每到一村,我就和群众打成一片,白天一块下地干活,拉家常,搞调研,讲科学种田,搞农具革新,发展副业生产,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晚上办夜校,和群众一起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文化科技知识。面对群众的疾苦,作为干部,我很难过,我认为光靠国家救济不是唯一办法,在带领群众生产自救、开源节流的过程中,自己也省吃俭用,每月工资给自己留二三十元吃用,其余全部帮助群众和学生排忧解难。40年间,共向有困难的群众、学生和各地灾区捐助人民币5万多元,粮票2000多斤,衣物300多件;先后给阿寺、科牙、白古、当多,尼吉巴等5个村写了“百年历史”;为6个乡和10个村制定了长短期发展规划,为20多个村办起了青年文化室或农民夜校;以《农业八字宪法》和《农业技术基础知识》为教材,为各村培训了农业技术人员并和他们一起培育实验成功了春小麦、青稞、蚕豆、洋芋等适于迭部种植的农作物良种,加上施用化肥,产量比当地老品种增长5成以上;发挥下乡知青和还俗和尚有文化的特长,安排他们当老师办起了13所小学,解决了8个乡2400多名青少年儿童的上学受教育问题。
  在27年的编译和学校工作中,我和翻译组及其他懂藏语文的同志翻译出版了农牧民汉藏文对照课本和供小学用的藏语文、藏数学课本,解决了农牧民学习识字和小学双语教学的燃眉之急。在合作一中的23年中,我在实践中总结了一套对藏族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有效方法和科学备课法、四段式课堂教学法、中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法,受到省教委、团省委和团中央的表彰。我关爱学生胜过关爱自己的孩子,发现学生病了,我立即请医生看,并送水送菜到床前;利用星期天和节假日,我给民族班学生补课,讲授藏族史和藏语文,还到合作市周边农村去和藏族群众特别是和青年农民交谈,了解他们的状况和需要,引导他们实行科学种田,在任初、高中班主任工作期间,先后给320多名学生过生日,组织唱生日歌、送生日礼品,还给学生买衣服和学习用具,我班的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几年都没有红脸和打架现象,比亲兄弟姐妹还好。干工作我总是白天忙一天,晚上常加班,12点前很少睡觉。我勤耕耘善总结,先后在各类报刊发表教育教学科研文章80多篇。我在实干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先后荣获“五好干部”、“学雷锋标兵”、“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实践教育优秀指导者”、“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等光荣称号。我的事迹多次被《甘南报》和省内其他报刊登载,在广播、电视上宣传。在甘南的40年中,每有一点进步,每获得一项成绩,《甘南报》和电台的记者们就来采访,进行宣传,这对我既是鼓励和支持,也是鞭策。所以,从迭部到现在的50多年间,《甘南报》和电台、电视台的记者在我的心目中都有崇高的地位,我非常感激和敬重新闻界的朋友,是他们发扬无私奉献精神,坚守新闻采编岗位,用记者的目光和智慧,将州内外大事写成文章,集于报端和广电银屏,为甘南人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历史记忆。
  我已74岁,退休后离开甘南已10多年了,但《甘南日报》和历任报人的政治风采、光辉形象和无私奉献精神一直扎根在我的脑海里,并激励着我老骥伏枥,发挥余热,用奉献度过余生。
  作为《甘南日报》的退休读者和老通讯员,在《甘南日报》创刊60周年之际,我对《甘南日报》及其所有报人表示热列的祝贺,祝愿《甘南日报》再接再厉,办得更好,愿各位报人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工作更上一层楼。60年的办报实践证明,《甘南日报》一定能够做到充分发挥党报舆论宣传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坚持党性,确保导向,创新理念,深化改革,整合资源,发展党报事业,壮大传媒产业,全力打造富有甘南特色、充满活力的主流媒体,为全面建设绿色、现代、科学、开放、和谐、文明、奋进的新甘南做出新的贡献。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