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社保、维权,事事牵着百姓情;为民、便民、利民,时时挂着群众心。卓尼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牢固树立“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思想,努力实施民心工程,就业再就业工作成绩显著,劳动用工管理日趋规范,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劳动保障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开启劳务门 卓尼作为一个欠发达、基础差、底子薄的少数民族聚居县,劳务经济成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全县劳务经济实施“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在巩固现有劳务基地的基础上,瞄准国内沿海发达地区、周边劳动力需求量大的省区,积极开拓新的劳务基地,收集劳务信息,加大劳务输出力度,新开发建立了新疆库尔勒神鹿棉纺厂、上海振华机械厂、北京朝阳保安公司、福建莆田涵江区、内蒙第一机械制造厂等11个劳务基地。同时,加强农民工的培训,使他们实现由体力型到技术型的转变,加大劳务输转的跟踪服务和维权力度,解除了农民工的后顾之忧。经过10年的不懈努力,一支1.89万人的劳务大军忙碌在全国各地,创劳务收入11567.6万元。 拓展就业路 就业是民生之本。该县始终贯彻落实党的就业再就业各项政策,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实现经济和就业协调增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社保部门通过引导支持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以创业促就业,帮他们自力更生“造饭碗”,大力推进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大龄困难人员就业等多项就业推进工作,不仅增加了就业岗位,也有效地激活了下岗失业人员的创业能力,实现了发展与就业之间的良性循环与互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年来,全县城镇新增就业2431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84人,大龄困难人员就业283人,就业培训3652人。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行政事业服务性岗位等,已累计安置“零就业”人员493名。 构筑保障堤 保障是稳定之基。卓尼县在开展各项劳动保障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劳动监察和劳动争议仲裁部门职能,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劳动监察从劳动时间、劳动保护、规范用工、劳动报酬等多方面对企业进行监督检查,尤其是对农民工工资专项检查的开展以及农民工工资纠纷投诉的受理。10年间,解决农民工工资纠纷50多起,清理拖欠工资3260万元;各类企业劳动合同的签订也得到了有效的保证,国有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100%,集体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5%,非公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75%,劳动关系的建立逐步规范化、合法化,营造了和谐有序的劳动力市场氛围。 织就管理网 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险体系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稳步发展,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全部入保,参加单位达77户,参加人数969名,按时为237名退休职工发放养老金260万元。医疗保险健康发展,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职工达7547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居民达5392人;职工门诊费从工资总额的0.8%、0.6%、2.8%提高到2%、2.2%、4.2%,职工住院费报销限额从1万元提高到10万元,实现城镇人口医疗保险全覆盖。累计为1452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金1011万元;全县27家企业参加工伤保险,参保人员987人,其中农民工340人;生育保险启动一年来,参保人数达1062人;村干部养老保险自2008年启动以来,全县282名村干部参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全县绝大部分16周岁以上的农村人口享受到了这一惠民政策。各项工作的具体落实不仅解决了下岗失业人员、老年人日常生活问题,同时也为因病和工伤人员的治疗提供了保障,解决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