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三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南日报>> 2012年07月25日 >>03版:三版


如歌岁月
——电视剧《我的娜塔莎》观后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2年07月25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訾晓辉

  在那开满鲜花的河岸上/战士们追寻她带着花香的目光/山河破着/爱情在硝烟里成长/来吧姑娘/拥抱你最爱的人/一个诺言/一条河水/一缕无心的芬芳/美丽的白桦林/请把你的风声唱响/千里万里的风云/怎能阻隔爱的人在路上/时光无言流淌/岁月因爱而美着/我的疼痛/你的目光/你的衷肠……
  看完《娜》剧,久久沉浸在该剧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情感之中,使我们又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回到了中华民族和苏联人民为抗击法西斯而同甘共苦的岁月。故事跨越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中苏合作、改革开放等诸多重大历史时期,经历了战争、国籍、政治、纪律等因素,历经五十年的分分合合。男女主人公之间不以国别和人种为阻隔,不因战争和外交而作罢,不被悠悠岁月磨去爱情,他们在战火中相恋、五十年守望、向所有的人示范什么叫真正的爱情。那一代人青春时期的美好梦想,美丽的白桦林、齐腰深的皑皑白雪,东北抗联战士与飒爽英姿的苏军女教官牵手。屡经风雨摧折,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和浓烈依旧。旗语传情是剧中最感人的段落,他们在中苏边境上隔河相望,用旗语诉说着绵绵情话,不着一字,胜似万语千言,此时无声胜有声。
  主人公娜塔莎纯情、纯真、纯洁,集俄罗斯姑娘的美丽、大方、泼辣于一身,挺拔、苗条,着上军装,穿上长皮靴,白皙的皮肤,天使的面庞,健硕的身材,长发飘飘,天生丽质,脸上总是有着洁净灿烂的笑容,演绎着一段小夜曲般美妙、交响曲般雄壮的爱情,像一缕阳光让真爱成长,滋润我们即将干涸的真情。每当娜塔莎饱含深情拼尽全力发自内心地喊出“瓦洛佳”的时候,都让人凄然泪下:真爱来自内心深处,没有真爱何来真情。我们的上辈人亲身感受了中苏关系由亲密到交恶的演变过程。笔者看过很多苏联小说和电影,也爱唱(听)苏联歌曲,也曾经历了“珍宝岛事件”军事冲突。《我的娜塔莎》真实反映了这段历史,只是更典型化,更感人。
  特别令人回味的是剧中运用了大量抒情、优美的苏联音乐,把爱情的气味发散给观众,沙宝亮略带伤感的风格,与本剧的剧情天衣无缝地对接,音乐响起,感觉自然来,其中的爱与思慕足以在观众心中掀起滔天巨浪。主题曲《爱的人》以委婉悠扬的旋律,歌颂了人间纯真质朴的爱情,意味深长,令人向往。由剧中优美的苏联音乐,笔者联想起那一首首难忘的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苏联歌曲:《山楂树》、《小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红莓花儿开》、《喀秋莎》……
  《喀秋莎》的曲作者是勃兰切尔,他是用诗人伊萨科夫斯基的一首抒情诗写成的,歌曲创作于1939年,但当时并没有流行,两年后的苏联卫国战争使这首歌曲脱颖而出,并伴着隆隆的炮声流传开来,经过战火的洗礼,这首歌曲获得新的甚至是永恒的生命。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德军A集团军群的近百万大军,横扫了阻挡它的苏联红军部队,长驱直入,直逼莫斯科。7月中旬的一天,莫斯科城里,新编红军近卫军第三师开赴前线。送行的人群里,莫斯科一所工业学校的一群女学生唱起了这首歌,姑娘们用这首爱情歌曲为年轻的战士们送行。在歌声中,近卫军第三师的全体官兵向唱歌的姑娘们行了军礼,他们含着激动的眼泪,伴着这歌声走上了前线。几天后,在极为惨烈的第聂伯河阻击战役中,这个师的官兵几乎全部阵亡……1945年春天,苏联红军200万人突破波德边境,攻入德国本土,包围了纳粹帝国的巢穴柏林,前进中许多部队唱起了《喀秋莎》,而为这歌声伴奏的,是2000多门喀秋莎火箭炮的怒吼!一位随军记者当时激动地写道:“天哪,这是怎么了,简直就是喀秋莎的歌声在向柏林进攻!”战后,苏联当局为了表彰《喀秋莎》这首歌在战争中所起的巨大鼓舞作用,专为它建立了一座纪念馆。在五六十年代的新中国,这首歌传遍大江南北,特别是当时的年轻人更是为它倾倒和痴迷。几十年白驹过隙,这首歌及其它苏联歌曲并没有被时间埋没,仍然深受当今年轻人的喜爱。
  岁月如歌,珍贵的中苏友好岁月,永远值得我们怀念,永远成为留在记忆中不朽的歌。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