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三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南日报>> 2012年07月27日 >>03版:三版


二十年的情缘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2年07月27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牧风

  与《甘南日报》结识已有二十年了,如今回首,意味深长,回味无穷。今年是《甘南日报》创刊六十周年,六十是一个甲子,《甘南日报》走过了六十年风雨历程,见证了甘南这片古老土地的历史变迁,凝聚了六十年的辉煌成就。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读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海洪涛的散文《古城情思》在《甘南报》周末版整版推出,我有幸见到了这份报纸,并对《甘南报》有了特殊的情感和印象。1989年我大学毕业后在临潭乡下的一所中心校任教,教学之余,《甘南报》成为我唯一的精神食粮。1991年我开始悄悄给《甘南报》小草版投稿,并从发表在《甘南报》的文学作品中认识了丹真贡布、完玛央金、雷建政、吴春岗、李城、阿信、桑子、扎西东珠、陈拓、李德全、张巾英等老师和敏彦文、瘦水、扎西才让、拉目栋智等诗友。1994年的玛曲雪光笔会让我不但结识了《甘南报》的师友,而且认识了一批新朋友,这都是与《甘南报》结缘的结果。
  1994年3月,我的同事柏鹤龄老师因长期积劳成疾,导致双目失明。学校的老师都谈论他的过去和现在,一位在教育战线默默奉献三十年的老教师,家境却十分贫寒,这些情况深深触动了我。快到年底时,我突然萌发了要通过《甘南报》向社会呼吁的想法,在时任报社编辑的李城老师的积极鼓励下,我和同事杨克俊到柏鹤龄老师家中看望并专访了他,撰写的人物通讯《平凡人生——记高级教师柏鹤龄》在当年12月30日的《甘南报》发表,在州内外引起反响。这是我第一次写通讯报道,也是我从事新闻报道的开端。自1991年5月到1995年8月,我先后在《甘南报》发表一定数量的新闻和文学稿件。1995年8月,甘南报社在临潭举办通讯员培训班,我作为一名基层的业余通讯员亲耳聆听了已故的吕积成、彭志明二位前辈在新闻写作方面的指导,同时我与李维忠、丁杰、胡世茂、孙志通等八名同志因发表大量新闻稿件,受到县委宣传部的表彰奖励,这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因为甘南报社诸位老师的关心和培养,才使我走上了新闻写作和文学创作之路,并与《甘南报》结下了不解之缘。
  记得那是1997年元月,我和同在西北师大数学系读书的师弟来鑫华从兰州赶到合作,在李城老师的家里第一次接受了甘南报社颁发的小草文学奖,这是《甘南报》当年颁给文学作者的最高奖项,我捧着荣誉证书悄悄落泪了,内心充满了对《甘南报》的感激之情。2003年,我由一名通讯员正式成为甘南报社驻临潭站记者,具体负责临潭的新闻报道工作。在担任《甘南日报》记者的四年间,我重点参与了2003年7月29日冶力关特大暴洪灾害的深度报道,参与了2003年、2004年两次地震灾害的重点报道,同时还参与了临潭重大节庆活动和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报道。这些报道在《甘南日报》发表后产生一定影响,并被《甘肃日报》、《甘肃经济日报》、《西部时报》、人民网甘肃频道、新华网甘肃频道、每日甘肃网发表或转载。工作调动到州上后,我仍然在自己从事的岗位上继续坚持写新闻稿件和纪实文章,重点报道过全州民政人“5·12”抗震救灾和“8·8”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救援救助工作,这些纪实文章不但被《甘南日报》重要版面推出,而且在《甘肃经济日报》、《中国社会报》、《人民文摘》、民政部网站及网络媒体发表或转载,产生了积极影响,这都离不开甘南日报社的老师和编辑们的关注和关心。
  虽然时光易逝,二十年瞬间而过,但与《甘南日报》的情缘越结越深,往事历历在目,恰如昨日之事。面对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甘南日报》一定会成为宣传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窗口,一幅见证甘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美丽画卷。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