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彩萍
又一个油菜飘香,山花烂漫的七月,欣闻《甘南日报》迎来了60华诞,勾起了我的一些思绪和记忆。一些文字和语言,在我脑海里一直涌动着。只因忙碌,迟迟未能动笔。 我与《甘南日报》相识已久。一直以来,《甘南日报》给予我特别的厚爱。时间追溯到1982年,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我,因为从小爱好文学,工作间隙,常写一些不成熟的文字,梦想有一天,那些歪歪扭扭的文字能变成铅字。就在那一年,与新闻结缘的父亲,因退休在家闲得慌,订了一份小小的报纸:《甘南报》。父亲爱不释手地捧着《甘南报》这张小报纸,仔细阅读各种新闻。 受父亲的熏陶,我也开始关注这张小报。那些优美的文字里蕴含的信息,让我这个涉世不深的女子,学到了不少知识。更重要的是,《甘南报》有一个适合自己播种的小天地,那就是《甘南报》第三版的“小草”(即现在的“芳草地”)栏目。为了能在“小草”栏目里发表文章,每天夜里,在或明或暗的灯光下,我坚持写着日记,记录着我读《甘南报》上的文章后,产生的一些感想和思绪。我开始写散文、诗歌、杂文、小小说等,希望有一天把这些文字变成铅字。 一天中午,我下班路过一个体户铺子,我目睹了一桩感人的故事,在深夜的灯光下,信手又写下了一篇日记。事过一周后的又一个夜里,我翻开那篇日记,萌发了要宣传一下这件事的想法。我即刻将那篇日记改写成了一篇题为《美丽心灵浇灌幸福花》的稿件。因是初次投稿,内心有点懦弱的我,怕编辑笑话,在那篇稿子上并未署我的真名字,只是把通信地址写得很详细。次日晌午,小心翼翼地将装了那篇稿子的信件投进了信箱。稿件寄出后,内心一直忐忑不安。当然内心更盼望送来的《甘南报》上,我的那些文字带着油墨香,出现在报纸一角,给父亲一个惊喜。 期盼了好久,终究没看到我的那些文字。十多天后,家门外又一次传来邮递员送来报纸的自行车铃声。我匆匆走出家门,从邮递员手里接过我家订的那份《甘南报》,正欲转身,邮递员提醒我:“有信件小心丢落。”原以为是那个亲戚的来信,不曾想从折叠的报纸夹缝中取出信件一看,是来自《甘南报》社的。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信件一看,一个叫张志忠的编辑用水笔写的几行赤诚的文字,让我感动不已。清晰地记得,信是这样写的:“尊敬的×××,您好!您的稿件收到,您所采写的这篇稿子内容新颖,编写流畅,只因耽误了新闻报道的最佳时机,无法刊用,请多包涵。我们真诚希望您继续努力,支持新闻工作。”并在括号里又另注了两行字:“新闻类的稿件及时编写投递,注意时效性;其它文学类的稿件,随时可以投递,欢迎赐稿。”这些文字,字字句句像相识已久的朋友的话,给了我莫大的鼓励。 1989年的夏季,时任《甘南报》副总编的吴春刚专程到夏河中学搜集学生的优秀作文,在夏中搜集到了我曾写的一篇处女作《山村的小树林》,被选中刊登在了《甘南报》第三版“小草”栏目。当无意中我的文字瞬间变成铅字时,那个激动醉心,无法言说。特别是有一天我收到《甘南报》寄来的八元钱的稿费时,几个同事比我还激动,嚷嚷着要我请客。于是,八元钱从邮局一取出来,请了五个同事吃了每碗四角钱的酿皮子,剩余的还买了一本杂志。这篇散文的刊登,更加激发了我写作的热情。此后,我那些白日里因人因事而有感而发,又在深夜灯光下格子路上串成的文字,不时出现在《甘南报》上,不时有三、五元的稿费汇来。每每有豆腐块见报,要激动好一阵子。再后来,我还被《甘南报》先后评了两次“优秀通讯员”;被省公安厅评为“全省公安系统优秀通讯员”。 时至今日,我与《甘南日报》相遇到相熟整整30年,它圆了我的“铅字梦”,使我发表的稿件能汇集成册。从《甘南报》到《甘南日报》,从小报到大报,从黑版变彩版,稿子从信件到电子邮件的传递,让我无法不说这些刻骨铭心的记忆。 《甘南日报》是广大读者每日的期盼。作为与《甘南日报》相识已久的我,祝福《甘南日报》,感谢辛勤的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