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1版:一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南日报>> 2012年08月13日 >>01版:一版


重建的壮歌
——舟曲灾后重建特别报道之二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2年08月13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齐兴福

  舟曲,美丽的泉城,娴静地依偎在白龙江的臂弯里,四周峰峦叠翠,山下农舍青青,被誉为“陇上桃花源”。
  2010年8月8日,一场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使舟曲变成破碎的“悲伤之舟”:亲人痛失,家园被毁。
  风雨同舟,舟曲不屈。近两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爱心帮扶下,参与重建的省、州、县2万多名建设者,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曲气壮山河的重建之歌响彻舟曲,一座新舟曲正在废墟上重生、崛起。
新房子,新希望
  7月23日清晨,一场小雨悄无声息地打湿了舟曲。张广走出出租屋的时候,雨星仍在飘舞。
  春江广场西侧的人民会堂里,聚集了很多人。这里正在进行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后重建城乡居民住房安置摇号分配。
  半个月前,灾后住房安置工作全面开始。今天,进行的是峰迭新区安置户的第一轮摇号。
  主席台上,摇号处、公证处、登记处依次排开,摇号正在有序进行。
  张广在前排坐下,掏出自己的摇号通知单,细细地端详着。
  该张广摇号了。他快步走上主席台,敲了一下电脑的红色开始键,大显示屏上号码开始飞快滚动;他按下白色停止键,数字定格到了“486”——这就是张广第一轮摇出的顺序号。这意味着,过几天,在第二轮摇号中,他将是第486位摇号者。
  根据方案,受灾安置户分房分为三个环节。首先,每个安置户通过电脑摇号,选出一个顺序号;然后,安置户根据此前选到的顺序号,摇出选房顺序号;最后,再根据选房顺序号,依次挑选自己的新家。
  “非常公平,非常公正,非常透明!”张广说,“两轮都是电脑摇号,谁也没有办法作弊。”
  “终于等到分房了,有了新房,就有了新的希望。”两年前的那场灾难中,64岁的张广痛失10位亲人,家园被毁。灾后,由于儿子居住的房屋太小,他一直独居在出租屋内。
  “居者有其屋”。跟张广一样,灾后,房子成为受灾群众最大的期盼。
  2010年11月10日,国务院出台了《舟曲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明确提出规划目标为:舟曲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总投资50.2亿元,分为城乡居民住房、城镇建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白龙江和沟道治理、灾害治理、产业重建、生态环境8大类,共170个项目。
  2011年4月,舟曲170个灾后重建项目全部开工建设。《规划》将城乡受灾居民住房重建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总投资7.3亿元,约占整个舟曲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总投资的15%。根据《规划》,舟曲城乡受灾居民住房重建分为三个区域:老城区安置区(罗家峪)、峰迭新区、兰州新区。
  当时,刚刚遭受泥石流重创的罗家峪满目疮痍,距离县城20多公里外峰迭新区还是一片乱石滩。
  仅仅一年多之后,此时,一切都是全新的。
  进舟曲县城,沿罗家峪排导渠边的道路逆坡而上,一片鲜艳的建筑群映入眼帘。10多栋楼房依山势而建,前低后高,错落有致。青色的楼顶,流利的线条,明快的色彩,勾勒出独具特色的藏乡风情。这就是老城区安置区。
  在峰迭新区,一座全新的城镇已经拔地而起。46栋受灾安置楼与34栋保障房依次排开,一座全新的小城已具雏形。
  在舟曲兰州新区,32栋安置房完工并通过验收。小区周边的道路铺设一新,区域内的公交线路也已经开通。小区的物业公司已经提前入驻,等待着业主到来。
  来自省舟曲灾后重建前方协调指导小组的消息说,今年8月8日前,舟曲城乡居民重建住房将全部达到入住条件。
  7月27日,张广如愿以偿地分到了自己的房子。眼下,他最期待的是,能早一点拿到钥匙,早一日搬进新家。
新舟曲在崛起
  舟曲城北,巍巍翠峰山,高耸入云。
  两年前,在舟曲抢险救灾的日子里,登临南山北眺县城,翠峰山下,泥石流冲刷出三眼峪、罗家峪两条废墟带以及穿城而过的白龙江,泛着刺目的白光。
  此后,这里成为舟曲灾后重建灾害治理的主要战场。
  两年后,再次登上南山,远眺县城,昔日泥石流带上,两条巨大的排导渠犹如两条巨龙,蔚为壮观。排导渠上,几座彩虹式的大桥正在加紧建设。白龙江日夜安澜,在静静地流淌。
  舟曲灾区地质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多重灾害叠加;因此,灾害治理与生态修复既是舟曲灾后重建的重中之重,也是舟曲长治久安的治本之策。
  灾后重建中,舟曲灾害治理、生态环境、白龙江和沟道治理的项目多达30个,投资13.4亿元,占全部投资的26.7%。
  据介绍,已建成的三眼峪泥石流排导渠是目前亚洲最大的人工排导渠工程,罗家峪排导渠、峰迭新区四条沟道治理项目也已建成投用。白龙江城区段堤防修复工程将原来20年一遇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标准。建成后的舟曲县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平台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已发挥作用。
  自北向南,一条突兀的小山岭,将舟曲县城一分为二。站在山岭上,一眼就能看到山下舟曲城关一小的旧址。
  城关一小是甘南藏族自治州最早的小学,建于1906年,是我省上世纪60年代确定的40所重点小学之一。“8·8”泥石流灾害中,学校有7名教职工、110名孩子失去了生命,校产校舍全部被毁。废墟中,城关一小的四层教学楼,被淹得只剩下一层,残垣断壁冲击着每个人的心扉。
  如今,在这条山岭的最南端,原舟曲县第一初中已经变成了城关一小的重建地。校园内,一栋气势宏伟的教学楼已经完工。
  这些天,五年级(3)班的王庭杰和几名同学几乎每天都要去学校看看。他们一会顺着楼梯跑上跑下,一会儿趴在教室的窗户上,静静地向里面张望。“真的很开心,下一学期就能搬进新学校了。”孩子们的脸上写满了兴奋。
  “8·8”泥石流灾害中,舟曲县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都遭到重创。之后,国家规划实施公共服务类项目63个,共投资7.83亿元,重点对学校、医院、文化设施进行恢复重建。
  眼下,兰州秦王川转移安置区配套建设的寄宿制高中已全面完工,综合楼、教学楼、体育馆、运动场一应俱全;设计别致,外观新颖的峰迭新区幼儿园,更是目前我省标准最高、设施最全的县一级幼儿园。据了解,重建的各类中小学校完全达到国家规定的校舍建设标准。按照计划,今年秋季开学后,舟曲县所有中小学、幼儿园的孩子们,将全部搬进明亮的新教室。
  “使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这是重建之初国务院《规划》为舟曲描绘的美丽蓝图。
  如今,这个蓝图已经逐步实现,一个全新的舟曲正在崛起。
  ——新建成的舟曲县医院和峰迭新区综合服务楼的硬件设施将达到三等甲级医院水平。这些设施的投用,将极大地改善舟曲群众的医疗条件。
  ——电力设施重建提前完成。重建后的电网供电可靠性大大增强,老城区及新城区所有用户全部安装了智能电表,用户使用更为方便、快捷,成为甘肃网架结构最坚固、智能化水平最高的县城电网。
  ——13条农村公路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舟曲县乡村公路的通达条件。连接老城区至峰迭新区的舟峰路建成通车,不仅缩短了新老城区之间的距离,还结束了舟曲县境内无二级公路的历史。
  宽敞的马路,整齐划一的楼房,学校、电影院、图书馆、博物馆、商业街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徜徉在峰迭新区,每个人都能切身体会到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巨变。
  即将全面完工的峰迭新区,将成为我省小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和基本功能最为完善的城镇。
  在舟曲灾后重建中,基础设施建设被放在优先位置。根据《规划》,舟曲灾后重建的基础设施项目有21个,投资达6.45亿元,主要实施交通、能源、通信邮电等基础设施项目。
  据省舟曲灾后重建前方协调指导小组介绍,截至今年7月31日,舟曲灾后重建的170个项目中,有79个项目已经完成建设内容,累计完成投资40.6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80.9%,舟曲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
  从项目建设进展情况看,老城区受灾房屋的加固维修全面完成;永久性供水工程和垃圾处理厂建成投入使用,老城区污水处理厂一套系统建成运行,新老城区市政道路基本建成;泉城隧道、龙江隧道贯通,武都关大桥建成投入使用;三眼峪、罗家峪周边生态恢复和环境绿化已完成,冬播油菜示范基地等产业重建项目已经建成并发挥效益……
  从建设单位完成任务情况看,15个援建、自建代建单位中,省地震局、武警甘肃总队2011年完成自建任务;省水利厅、省卫生厅提前完成2012年年度目标任务;省交通运输厅提前完成建设任务;省建设厅、省教育厅也提前完成大部分建设任务。预计到今年10月,省直援建、自建代建单位将全部完成建设任务。
抚慰心灵
  清晨,当第一缕朝阳把翠峰山顶染成一片金黄时,舟曲醒了。
  舟曲县春江广场上,许多人在打太极拳。人群里,有个清瘦黝黑的小伙子,叫刘飞。
  刘飞来自北京,是一名心理咨询师。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难发生后,他只身一人来到灾区,做心理咨询志愿者,一干就是近两年。
  跟刘飞一样,灾后,许多志愿者来到舟曲,开展心理咨询志愿活动。
  这是另一种“重建”,一种抚慰心灵的“重建”。对于刘飞等人而言,心灵家园的重塑可能要比建一栋楼房更难。
  “刚开始,很多人拒绝甚至反感我们,但我们不厌其烦,尝试着一次次跟他们接触,直到他们完全打开心扉。现在,很多学校都主动请我们过去。”一位志愿者这样说。
  舟曲县委宣传部等单位充分利用文化宣传阵地,对受灾群众开展心理引导活动,帮助很多人走出了阴影,重新点燃对生活的希望。
  更多的舟曲人开始重建新的生活,用新的生活疗伤。
  40岁的韩如江,是舟曲县城关镇司法员。他看上去性格很开朗,整天有说有笑的。直到第二天,从一次无意间的交谈中,才知道韩如江的父母、妻儿等9位亲人在泥石流中遇难,自己被人从泥石流中救出。
  城背后156号,是一处幽静的小院。院内有一栋二层小楼,青砖木门,透射出几分宁静。院子中间的一棵石榴树上,挂着几颗微红的石榴。这是韩如江现在的家。灾后伤愈,他一直租住在这里。
  “尽量不想过去,抬起头向前看。”入夜,一场小雨把石榴树的叶子打得沙沙作响,韩如江说。
  2011年,韩如江组建了新的家庭。今年石榴挂果的时节,女儿“雨欣”出生了。
  这个乖巧的小精灵,安静地躺在床上,眨巴着一双大眼。把手伸过去,她就用粉嫩的小手,紧攥住一根指头不放,咯咯地笑着。
  时间是疗伤的良药,相信,一切都会过去。
  眼下,韩如江把房子选到了兰州新区。那里的生活,又将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7月23日,在前往罗家峪的路上,记者遇到2年前采访过的一位小女孩。泥石流灾害中,13岁的她变成了孤儿。
  “叔叔,没事的,我已经长大了。”她很开朗地笑着,眉眼弯弯。
  受灾最重的月圆村,也在坚强地前行。灾后,在政府的帮助下,月圆村党支部书记何新朝发起成立了舟曲县月圆重建实业开发有限公司,积极参与灾后重建。目前,该公司已吸收受灾群众40余人就业。
  灾难终将过去,疼痛永远挡不住希望的生长。
“最可爱的人”
  盛夏,行走在舟曲,巨变令人惊叹。巨变的背后,是一个值得我们致敬的群体——重建者。
  在舟曲,他们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舟曲灾后重建工作启动后,大批的重建人员响应号召,抛家舍业,奔赴灾区,为重建挥汗出力,添砖加瓦。最高峰时,各路施工、监理、勘察、设计及后勤服务人员达到2万多人。
  工期紧张、道路不畅、空间狭小、生活不便,是每个参建单位和每一位建设者都曾面临的难题。
  为了赶工期,各施工单位加班加点,轮班倒换。“白加黑”(昼夜施工)、“5+2”(周末不休息),在每个工地都能听到。重建的20个月里,有的工人穿破了五六双雨靴。省交通运输厅舟曲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管理办公室设在峰迭乡政府所在地,吃水、吃菜一直是个大难题。为此,项目办每天都要抽出专人到很远的地方取水,买菜要到20公里外的县城。
  为缓解道路及空间给施工带来的制约,在罗家峪施工的几家施工单位相互协作,几个塔吊相互转运物资,提高工作效率。
  甘肃建投作为省属大型国有建筑企业,组建了甘肃建投舟曲建设公司,对旗下9个参建单位、12个房建项目部和3个专业项目部进行督导、检查、协调、服务。
  工期虽紧,但质量比生命更重。
  在舟曲重建现场,瓦工杨应龙算得上一个“名人”。不久前,这位来自甘肃六建的瓦工,在甘肃建投舟曲建设公司组织的劳动竞赛中,安全、质量、速度等综合考评成绩排名第一。如今,安置楼工程只剩下最后的零星工程,很多人都回家收田,但老杨还是留了下来。
  “我想坚持到最后。”他说,“舟曲工程跟其他的工程不一样,说白了就是良心工程,放一块砖、一片瓦都必须认认真真的,不能有半点马虎。”
  用良心做工程——这是在舟曲随处都可以听到的一句话。
  “钢材必须用‘酒钢’的,水泥必须用‘祁连山’的,同时要严格执行标号。”甘肃九建副总经理张建锋说。
  工期虽紧,安全不能忘。各级部门、各建设单位严格把关,保证了重建项目工程质量安全始终处于可控状态,至今没有发生过大的质量和安全问题。
  在灾后重建现场,一些人,一些事,常令人感怀——
  王文平,甘肃九建钢筋班班长。这位来自四川地震灾区的汉子,母亲卧病在床,但他在舟曲工地上一干就是一年多。他说:“‘5·12’大地震中,全国人民都帮助我们;舟曲有难了,我尽一分力,算是回报。”
  董津,中铁一局集团市政环保公司舟曲县城供排水恢复重建工程总工程师。灾后,舟曲道路被毁,工地与县城之间约6公里的路程没有任何交通工具,他徒步往返实地考察,一日三餐几乎都是矿泉水加大饼。
  李昌文,甘肃路桥公司舟峰一标段项目部经理。在泉城隧道施工之初,这位“80后”小伙子带领他的青年突击队,夜以继日,以每天只能“前挪”1米的速度,“啃”下了74米长的一段复杂围岩隧道……
  “真的很感谢他们,他们是最可爱的人。”重建者的辛勤与汗水,舟曲人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在舟曲,可以说每一个重建者都带着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很质朴,也很深厚。”说着,甘肃建投舟曲建设公司办公室主任刘士举拿出刚刚脱稿的散文诗《舟曲,我来了》:
  “告别母亲的早餐桌/抚别女儿流泪的小脸/舟曲/我来了……丛林般的塔吊/立在你的伤口之上/吊钩穿梭/砼车来往/日夜不停地进行缝合……骄阳下的汗水/是最好的药引/施工长手中的步话机/传递着执著沙哑的良心……舟曲/我来了/我们来了……”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