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三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南日报>> 2012年08月13日 >>03版:三版


书写忠诚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2年08月13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7月22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大暑。在罗家峪灾后重建居民住房建设工地上,15栋美观大方的小高层楼房已拔地而起,甘肃六建的项目经理张大海正在检查施工最后的清理工作。阳光照着潮湿的空气,让人感到闷热难忍。一道道汗水从张大海的安全帽里流出,工作服后背已经湿了一大片。
  “楼都盖起来了,流点汗不算啥。”因为工程即将竣工,张大海兴奋地说,“我现在只想让受灾群众快点住进我们建的新楼。”
  张大海所在的六建承担着罗家峪灾后重建居民住房1至6号楼的施工任务。其中5号楼因地质环境的原因,去年9月中旬才开始施工,比其他楼房迟了两个半月。但根据计划,这十几栋居民住房要在今年8月8日全部竣工,5号楼必须赶上进度。
  舟曲雨水多,地质结构复杂,要赶上进度,就得24小时不间断施工。很快,管理和作业两个党员突击队在工地上成立了,工作能力突出、责任心强的一批党员、团员迅速从各工地被抽调过来。当时还是预备党员的张大海,担任了管理突击队的队长。“这正是我们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时候。晚上,党员就得带头施工;下雨,党员带雨具施工。”张大海说。
  不管刮风下雨,不论白天黑夜,在党员突击队的带领下,钢筋工、土工、木工等5个工种齐头并进,全力施工。在地下基础完成后,5号楼更是以4天1层的惊人速度拔高,施工45 天以后,便赶上了整体进度,创造了“舟曲速度”。
  要赶进度,更重要的是保质量。张大海说:“我们来这里是给受灾群众盖楼的。这里的每一根钢筋、每一块砖都非同寻常,都有爱心在里面。我们要把这些爱心搭建起来,丝毫不敢马虎。”
  已经在建筑行业工作了16年的张大海,今年7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宣誓地点就在工地上的一座工棚内。他身后的5号楼已经没有了施工时的紧张场面,只有那面党员突击队的红旗高高飘扬着,鲜红如火。
  “党员就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论多么平凡,宗旨不能忘。”城关镇人武部干事严玉林说。
  中等个头、脸庞黝黑的严玉林1988年在部队入党,到舟曲县城关镇工作以来,他坚持以军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认识他的人对他的评价都是那句话——不怕得罪人,干活像头老黄牛。
  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当晚,在没有专业设备、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严玉林带领其他队员竭尽全力抢救被困群众,连夜搜救转移被困群众100多名。
  重建开始,为了让受灾群众早日入住新居,2011年3月,城关镇启动了灾后重建罗家峪沟城乡居民住房安置建设项目征地拆迁工作,严玉林被抽调参与征拆工作。“5+2”、“白+黑”,严玉林在3个多月的征拆工作中没有好好休息过一天。征拆结束时,瘦了一圈的严玉林松了一口气,终于可以踏踏实实睡个囫囵觉了。
  “囫囵觉最终还是没有睡成。征拆完了还要和全镇372户受灾户签订安置协议。”严玉林笑着说,“全镇就那么多干部,这两年大家都没怎么休息。”在严玉林和同事们的努力下,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共完成了285户、778份重灾户住房安置协议签订工作。
  去年3月,严玉林在东街村当驻村干部时得知,一位老人在山洪泥石流中房屋被毁,灾后带着自己智障的儿子一直住在自家菜地中的一间茅草屋里。热心肠的严玉林自己花400多元钱买了米面和一床被褥送到老人住的地方。回来后又通过镇里协调,为老人争取到了一笔救助资金。严玉林还为老人联系建材和工人,帮助老人建起了两间宽敞明亮的新房,让老人在过渡时期有了一个较为舒适的安身之所。
  心中始终装着群众,能为群众办事,群众说他是个“好人”。严玉林说:“我做得还不够好,能否用实际行动履行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义务,才是我对自己的评判标准。”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