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发展大局,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合作市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地质结构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是沙尘暴、冰冻、洪涝、雷电等各类自然灾害多发地区,突发性、异常性十分明显。合作市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牢固树立“居安思危,防范第一”的防灾理念,切实增强防灾责任重于泰山,超前工作、务求实效的意识,防灾减灾体制不断完善,灾害应急处置机制不断健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不断优化,不断提高群众的防灾救灾意识,积极把握防灾减灾工作的主动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全市各级各部门始终将防灾减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了党政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灾减灾工作新格局。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协调机制,成立了由相关部门组成的减灾委员会,具体负责制定全市防灾减灾工作方针、政策和规划,协同指导全市各部门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制定自然灾害救灾应急预案,提高应对各种突发灾害的能力和促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落实。 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做好自然灾害应对准备。气象部门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密切监测天气变化和汛情发展情况,对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及时预报,特别是对大风降温、强降雨、冰雹、冰冻、霜冻、沙尘暴等重要天气信息,及时通过广播、滚动新闻、报纸、网络、手机短信和信息员传递等方式快速、准确、及时预报,做到家喻户晓。农牧、林业、国土、水利、防汛抗旱、森林草原防火等部门把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与自身承担的防灾减灾任务紧密结合起来,及时研判,并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把预警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各单位,做到预警与行动相结合、部署与落实相结合。 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制度和突发险情处置机制,全面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和气象部门的预警信息,对所有威胁群众和重要设施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采取有针对性的监测手段和预警方法。重点排查排洪河道隐患,由市水利部门具体负责对河道、排洪沟的整治,集中对违章建筑、河道采砂和建筑废物等侵占行洪断面的问题进行定期专项治理,加强管理,确保防汛人员、责任、方案、措施四到位。市交通、公安、安监、公路、运管等部门集中力量对国道、省道、乡村道路、城市道路交通安全隐患、危险路段、事故多发点段集中力量进行大排查,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通过增设安全防护设施、完善标志标牌、开展预警防范等措施,最大限度消除安全隐患。 组织安监、国土、环保等部门,加大对尾矿库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确保尾矿库环境安全。建立健全了市、乡(街道)、村(社区)三级灾害群策群防体系,及时对各类专项应急预案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进行集中排查和充实,切实做到预案编制与应急工作实际需要有机结合,发挥预案的行动指南作用。同时,有计划地开展群众参与度高、应急联动性强、效果明显的应急预案演练,为应对可能发生的灾害做好充分准备。加强全市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的要求,建立健全了市、乡(街道)、村(社区)三级灾害信息员队伍,全市39个行政村,8个社区,249个自然村,共配备村级灾害信息员305人。围绕各类自然灾害及应对措施,灾害信息员工作职责及灾害基础知识和《自然灾害统计制度》等方面内容对信息员进行了培训,做到能熟知、掌握和执行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速报。配备了灾害预警、查灾、核灾、报灾等必要的设备,提高了灾害信息员信息收集、传递的能力,真正做到第一时间掌握灾情,第一时间启动预案,第一时间落实救助措施,有效提高了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和抗灾救灾工作水平。 近几年,合作市多次发生暴雨或强降水造成的洪涝灾害,灾情发生后,市上立即启动相应等级的应急预案,实行包片领导负责制,组织工作组赶赴灾区,确保各项救灾政策落实,并及时转移危险区域和危险地段的人员,将紧急转移的要求落实到具体乡(街道)、村、户、人,不留死角,不漏一人,妥善安置转移群众,确保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有临时住所,有病能够及时医治,确保灾区人心安定,社会秩序稳定。 广泛开展宣传动员活动,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救灾意识。全市各部门充分结合全国“防灾减灾日”和“国际减灾日”等活动,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防灾减灾知识普及活动,及时、动态地进行科普宣教,扩大宣传效果。建立健全农牧村防灾减灾科普宣传体系,定期组织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切实做到防灾减灾科普知识进村入户,不断增强农牧村群众全民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通过采取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方式,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优势,推动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让每个公民学习防灾减灾知识,掌握避险自救技能,提高防灾减灾意识,使防灾减灾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同时,全面加强中小学校、幼儿园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教育,将防灾减灾知识和技术普及纳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经常性开展疏散逃生和自救互救演练,提高了公众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