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是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两周年纪念日。目前灾后重建已经基本完成,一座生机盎然的新舟曲呼之欲出,受灾的2525户群众拿着新建住房的钥匙,开始走向充满希望的新生活。我们在欣慰之余更应铭记,这场灾难还远不到被遗忘的时候。 巨型泥石流的轰然来袭,鲜活生命的瞬间罹难,悲剧固然让人始料未及,但灾难背后从不缺乏防范因素。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发生后,人们已经意识到,除罕见暴雨外,把三眼峪当成了宅基地、挤占排洪沟道是重要原因。不管是占用河道,还是城市建设与防洪规划、排水设施落后,都为灾难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从地震到泥石流,从暴雨到大旱,每次受灾后各地政府部门都会总结教训、查找原因,各种反思也会流传一阵子,但一些地方始终未能真正做到“吃一堑,长一智”。要么说了不做,要么过了就忘。抗灾意识的提升不是简单的灾后“应激反应”,更不能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而是要从“行为习惯”做出彻底改变。 今年以来,全国各地频遭暴洪袭击,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一遇大雨必成灾。正如温家宝总理8月初在河南、湖北等地考察防洪减灾工作时指出,目前许多城市对防洪重视不够,需深刻吸取教训,城市建设必须科学规划、尊重自然、人水和谐。 远离不必要的灾难,提升社会整体的防灾和应对能力,最关键的是让防灾意识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这需要人们清醒认识到违背自然规律、与水争地的危害,加强自救知识与能力的积累;更重要的是,政府要切实加大投入,改善防灾减灾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防灾救灾体系,防患于未然。 在时间的长河中,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正在远去,但那些痛苦与不幸,只有被时刻铭记才有价值。对每一位世人而言,学会尊重自然规律,切实加强防灾减灾意识,是从灾难中学到的珍贵教训,是对自己未来最大的保护,也是对逝去者最好的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