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舟曲讯 今年以来,为了加强灾后重建工地流动党员和赴外务工党员管理,舟曲县以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为契机,在灾后重建援建单位中组建了9个临时党支部,在宜兴、新疆两地劳务输转人员中新建了2个临时党支部,有效破解了流动党员组建新家难、教育管理难、活动开展难和作用发挥难的问题,使流动党员提升了安全感,增强了自豪感,拥有了幸福感,获得了成就感。 破解“建家”难题,增强安全感。临时党支部通过定期张贴公开信、发放资料等形式对流动党员进行大规模“地毯式”的核查,帮助流动党员“找家”,确保了每一名流动党员都能找到自己的“新家”。同时,主动提供各种信息服务,积极受理劳务纠纷,维护流动党员权益,努力解决流动党员就业难、孩子上学难问题,使流动党员大事有人管、小事有人问、急事有人办、难事有人帮,切实让流动党员感受到“新家”的温暖,增强了安全感。 破解“管家”难题,增强自豪感。建立了流动党员动态管理台账,对流动党员进行登记造册,强化管理,并及时更新相关信息,有效解决了“管理到位难”问题,形成了流动党员流而不散、流而不乱的管理体系;建立了流动报告制、定期思想汇报制等管理制度,有效破解了“管理制度难”问题,提升了党员管理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定期对流动党员进行教育培训,有效破解了“培训教育难”问题,不断提升了他们的能力素质,增强了的党员意识。目前,灾后重建援建单位临时支部,以基层组织建设年培训提升月活动为契机,集中培训流动党员3次,培训410多人次。同时,不定期地组织党员到临近村远程教育站点,通过观看电教影片,学习与工作相关的实用技术,不断“充电”,提升了从事本职工作的能力,增强了自豪感。 破解“恋家”难题,增强幸福感。广泛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利用“五一”劳动节等传统节假日,组织召开流动党员座谈会,宣传政策,交流思想;组织举办各类文艺晚会,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积极开展帮扶活动,对外出务工的党员,临时支部主动与流动党员家乡联系,帮助解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困难,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江苏宜兴临时支部借助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争取联系单位把赴外务工党员家庭定为联系户,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破解“当家”难题,增强成就感。灾后重建单位临时党支部把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和环境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把党员工人分派在不同的施工队伍,引导他们把灾后重建作为创先争优的主战场,大力开展重建“比进度,比质量,比安全”活动,加快了工程进度,保证了工程质量,确保了工地安全。同时,紧抓外出流动党员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致富带头能力这一特点,借助各种机会,积极动员鼓励务工党员回家创业,为家乡做贡献。截至7月底,从新疆石河子返家创业的党员有40多名,通过政府扶持,大多数已经办起了养殖场,开起了农家乐,建起了塑料大棚,搞起了药材种植、苗木培育等,并初见成效,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 (闫举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