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保录
童话故事《农夫和金鱼》中的老太婆,她有一个很美好的理想:有了洗衣盆,又想房子,如此想下去,当了至高无上的教皇还不满足,直到仍然变成一个穷老太婆,这才南柯梦醒了。也许有人会想:这个老太婆太傻了,当了女王就该心满意足了,当了教皇就已经超出预期了,何必贪心不足呢?如果是我,一定不会这么傻。 果真如此吗?未必!人都是痴愚的,被欲望拴住了。除非到了梦醒那天,才会有所觉悟。 民国时,敝乡有一个男子,身材高大英俊,以放竹排为业。他每天拿着竹竿,唱着山歌,顺流而下,日子过得逍遥自在。他戏称自己手中的竹竿为“竹笔”,每天用竹笔描写着自己的生活。后来,日本人来了,他做了汉奸,凭着本事,三五年就当上了保安大队长。不用说,他跟着日本人做了不少伤天害理的事。日本人投降后,国民政府抓住他并判处死刑。行刑那天他仰天长叹:“唉!早知道有这么一天,我应该还拿着我的竹笔啊!何必摸什么枪呢?”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时光能倒回去让他重新选择吗?时光流走了,就再也不可能返回来了。 那么,有没有办法能让我们将来不吃后悔药?当然有。那就是不义之财不取,份外之物不占,出格之事不办。 清代著名廉吏叶存仁,为官三十余载,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在他离任的时候,部下执意要送行话别。但是送行的船迟迟不到,叶存仁很纳闷。到了明月高挂的时候,终于来了一叶小舟。原来,他的部下故意来迟,等到夜里,临别赠礼,以避人耳目。叶存仁心中有感,当即赋诗一首:“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之畏己知。”然后,他谢绝所有馈赠,飘然而去。 “不畏人知畏己知”,作为封建社会的官员,能有如此深刻的认识,这是何等的清醒啊!其实,一个人根本不需要别人来评价自己,只要自己心中有数就行了。那些有智慧的人,最让人敬服的也许不是他们的功业,而是他们清醒的自律。 元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许衡就是一个特别自律的人。有一天,他和几位朋友一起,冒着酷暑赶路。到了正午时分,他们又渴又饿又累。当时正是兵荒马乱的年代,老百姓搬的搬,逃的逃,方圆百里之内,十室九空,想遇上一个活人也不容易,上哪儿去找吃找喝呢? 正走着,他们看见前面有一个小村庄。可找遍了所有人家却没有发现一个人。他们大失所望,只好垂头丧气地从村子里走出来。忽然,他们看见路边有一颗梨树,树上果实累累,压满了枝头。许衡的同伴大喜过望,争先恐后地爬到梨树上摘梨子吃。只有许衡在树下正襟危坐,对这些又解渴又充饥的梨子视若无睹。同伴们诧异地问:“你等什么呀?快上来吃梨子吧!”许衡淡淡地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随便乱吃。”同伴说:“别这么死心眼了,乱世的梨子,早就没有主人了。你是在吃老天爷的赏赐,还客气什么?”许衡正色道:“梨子没有主人,难道我心里也没有主人吗?”最终,许衡没有吃这些梨子。 一个如此自律的人,做什么事也不会差。后来,他成为一代宗师,而他的那些朋友,早就被历史的长河湮灭了姓名。但丁曾说:“测量一个人的力量大小,应看他的自制力如何。”歌德也说: “谁不能克服自己,他就永远是个奴隶。” 克制自己,才能驾驭自己,成就自己。放纵自己,就会被欲望牵制,而不得自由。不用说成就事业,甚至会走向可悲的境地。一个人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还能做正确的事,才算真正成了自己的主人,这也是一个人获得无悔人生必备的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