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保录
“百善孝为先,孝为百行首”。孝敬父母是做人永恒的主题,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评判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客观依据,也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尺度。孔子的弟子曾子和子夏就如何做人提出了五条标准,即敬重贤人、孝敬父母、忠于职守、诚信待人和勇于实践。古代圣贤能够把孝敬父母放在做人的第二位,足以证明他们把孝敬父母看得是何等重要。中国人的“孝”往往和“忠”连在一起,“举孝悌”也因此成为历朝历代官民共同倡导的价值操守,也是孝道之所以千百年来经久不衰传承至今的根源所在。 我们为什么要孝敬父母呢?因为我们和父母血脉相连,是创造我们宝贵生命的人,是我们从呱呱坠地一把屎一把尿养育我们的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关心最疼爱我们的人,是我们一生最大的恩人,是教会我们学会写一撇一捺的人,是历经千辛万苦,节衣缩食把我们培养成人的人,是我们永远眷恋的港湾,值得我们全心去关爱。不孝敬父母的人,就是忘恩负义的人。一个忘恩负义的人,怎么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帮助呢?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孝敬的人,还能忠诚老实地对待自己的岗位和事业吗?谁还能指望他为国家和人民尽忠和尽孝呢? 然而事实又是怎样的呢?一面是“重孝”的情结,一面是“不孝”或“难孝”的现实,种种失衡与断裂常常让我们对父母的孝敬扎扎实走了过场。我们很多人都在忙于学业,忙于事业,忙于爱情,却忽略了人世间最宝贵的父母亲情。等到父母不在了再去伤心痛悔,才想起吃后悔药,那不是伤心总是难免了吗? 孔子曾遇到一个名叫丘吾子的高士,此人年少时遍览群书,周游天下,回来后,双亲已经亡故了。所以他痛悔地对孔子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他还说:“走了就不再来的,是年龄;失去了不能再见的,是双亲啊!”孔子当即对弟子们说:“你们记住,这足以作为教训!”于是,弟子们立即回去奉养父母的就有十三人。 我们应该如何孝敬父母呢?子路的经验就值得我们借鉴,他认为,孝敬应该及时,不要等候将来。他说:背着重东西走远路的人,想休息不挑选地方;家里贫穷、父母年老的人,找工作不挑选待遇。从前,我侍奉父亲时,自己吃粗粮野菜,却替父母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米。双亲去世后,我到楚国去做官,跟随我的车子有一百多辆,积累的粮食有上万钟,软褥子迭起来坐,饭菜摆满了桌子。这时候,我希望再回到那种吃粗粮野菜、为双亲背米的日子,已经不可能了。用绳索串起来的鱼干,能保存多长时间不被虫蛀?双亲的寿命,就像阳光透过门缝,转眼就去了!草木想要继续生长,霜露却不给与机会;儿子想要侍奉父母,双亲的寿命却不能等待。子路的这番话,真是一幅清醒剂啊。 其实,孝敬父母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就是不要把对父母的孝敬仅仅停留在语言上,而是要付诸于行动。儿子自己不敬孝父母,也不要让自己的媳妇背黑锅。我见过这样一个儿子,自己不孝敬父母,还对别人说是媳妇管得严。他不想想,媳妇是别人家的孩子嫁到自家的,而自己却是从亲娘身上掉下的肉呀!一个老母亲当面指责儿子:“如果你真正有孝心,心上有父母,鞋垫里藏上十元钱,你媳妇就是搜也搜不到那儿去!”这个故事在村中流传了好多年,这个儿子从此在村中抬不起头,背上了不孝的坏名声,到县城打工都没人愿意要。这个故事也让我心酸了好些年,因为故事的主人公是我一个远方的亲戚。 父母对自己子女的要求并不高,能做到常回家看看,父母就很满足了。子女们不要找借口,也不要拖延,因为你自己认为条件好些了,手中有钱了,有更大的能力去表孝心时,父母已经咬不动你买的食物了,穿不上你买的新鞋子了,迈不开步子逛公园了。孝顺父母其实就是顺着父母的意愿,只要父母的要求不苛刻,就想法设法满足他们。对年老体弱的父母而言,日子是一天一天数着过的,谁知道明天的太阳属于谁,要说走,一口气上不来就悄无声息地走了,再想喝儿女的一碗凉水也是不可能的了。等到父母两眼一闭,你却大张旗鼓地办丧事,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所以,如果你还想给自己的子女做个好样子,不想给街坊邻居落下不孝子孙的坏名声,也不想给自己留下太多的遗憾,就不要再找任何借口了,因为孝心真的是不容等待的。父母一旦不在了,不要说你靠上去,就是扑上去表孝心也来不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