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1972年,我刚刚高中毕业,高考已经取消,我只有回乡接受农村再教育。由于我出身贫农,母亲曾经当过大队干部,时任大队书记,就选我当了文书。那时大队穷,没有公款,很少订阅报刊。一天支书让我去公社王秘书处取文件,在他的办公桌上我看到了《甘南报》,当即翻看了几下,上面登的都是甘南的事,有州上领导讲话,活动报道、短消息,县上和公社的事也登在上面。报纸不大,但内容广泛,我当时就记住了《甘南报》。 来年大队征订报纸,我征得了大队长的同意,订了一份《甘南报》。那个年代政策硬,运动多,生产队经常在晚上召开社员大会,除了学习上头发的文件,就是读报纸,最后是队长安排生产劳动的事。只要生产队开会,我就拿几份《甘南报》去,选几段读给社员们听。从那时起,我喜欢上了《甘南报》。后来,我试探着把本大队的一些好人好事、开展活动情况写成稿子寄给《甘南报》编辑部。一天,竟然看到了《甘南报》上有自己的名字,细一看是我写的内容,题目让编辑改了,当时我很高兴!从那以后,我经常把队里发生的事写成“豆腐块”,把自己想到的事写成“顺口溜”不断向《甘南报》、甘南人民广播电台、县广播电台投稿,有一些稿件被采用。后来我去上大学了,但每个假期回家都要去大队部翻阅《甘南报》。 参加工作以后,单位上年年订《甘南报》、《甘南报》就成了我学习、工作的良师益友。在县上工作的八年中,我把身边发生的有意义的事写成了通讯、写成了消息,不断寄给甘南报社,稿件在报纸上频频刊登,我也成了《甘南报》的一名通讯员。八十年代后期我调到了州直单位,从事文秘工作,有了写作的环境和条件,向《甘南报》撰写稿件成了我工作的一部分。我经常去甘南报社送稿件,时间长了认识了一些报社的领导和编辑同志,如张学虎等。他们是创业者、开拓者和建设者。他们的付出,他们的奉献,还有比他们还早的那些办报前辈们的贡献,将载入《甘南日报》的史册,留名世代。 九十年代是我写稿件的高潮期,每周三期的汉文版《甘南报》上常出现我写的报道,偶尔还有摄影,还有诗。这些珍贵的鼓励激发了我的写作热情,单位上称赞我是“一支笔”,我先后多次被中国教育报社、甘肃教育报社、甘南日报社等新闻宣传部门评为“优秀通讯员”、“宣传工作先进个人”、“信息工作先进人个”等。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工作的岗位变了,工作性质也变了,向《甘南日报》撰写稿件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但阅读《甘南日报》的兴趣丝毫未减。每天放在我案头的众多报刊杂志中,我最想看的是《甘南日报》,翻阅的第一份报纸是《甘南日报》,撰写笔记心得参考的资料首选的也是《甘南日报》。《甘南日报》帮助我增长知识,助我成就事业,伴我四十多年锲而不舍。在《甘南日报》六十华诞之时,忠实的读者送两句祝福的话:六十载栉风沐雨,砥砺创业;一甲子弦歌不辍,功在当代。 (来稿未署名,作者见文后请与编辑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