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三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南日报>> 2012年09月04日 >>03版:三版


“毒”时代下的全能主妇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2年09月04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新闻,爆发频率之快,让人因持续震惊而麻木了。“还有什么能吃的?”这个问题甚至已经不需要答案。 
  2006年苏丹红,2008年三鹿奶粉,2009年毒餐具,之后是老话重提的农药蔬菜、膨大剂水果,而在2012年,“毒”字一词席卷了我们身边所有与吃有关的领域。皮鞋胶囊老酸奶,保险甲醛白菜,50%不合格却要涨价的问题自来水……掌握一家人健康阀的主妇们绷紧了每一根神经。 
  “新时代主妇,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背得出元素表,认得出农药,制得成酸奶,压得成胶囊;眼睛比鹰强,鼻子比狗好。” 
比段子更夸张的生活本身
  如果那些东西没有被揭露曝光,也许你每天为家人准备的爱心会是这样:“早晨8点,给儿子冲一杯三聚氰胺奶粉,配上白矾油条。自己切个苏丹红咸蛋夹在染色馒头里,带着打蜡苹果和农药草莓,送儿子出了门。中午,在旁边餐馆点了份假牛肉炒甲醛白菜,十滴香的味道真不错,就是地沟油搁多了有点腻,于是点了壶重金属茶解油。 
  下午,到菜市场买了两斤避孕药鳝鱼,带着儿子最喜欢的香草添加剂雪糕回家。晚上,拖着疲惫的身躯,给儿子讲了一个皮鞋变胶囊的故事。” 
  在那张动态中国食品安全图上,随着年份的递增,代表食品安全问题严重的红色区域由点到面、从沿海地区向内地扩张,直至吞没了大半个中国。而经济发达程度较高的东南沿海大部地区及内陆一二线城市,恰恰是食品问题重灾区。 
  越是注重生活品质,受伤程度就越深。夸张的不是段子,是不断被刷新下限的生活本身。 
生物专业和化学专业将大热
  面对一浪接一浪的毒食品问题潮,事后补丁式地政策规定无法安抚主妇们受伤的心。新闻报道的只是冰山一角,如何保卫我们的餐桌安全?得从辨别毒源做起。 
  “学好生食化,走遍天下都不怕。”2010年一位食品专业学生有感问题良多发了一则“内 
  幕帖”,数年来一直保持居高不下的点击率:“只吃本地鱼和海产冰鲜鱼,经历长途运输还生蹦活跳的鱼是加了孔雀石绿,致癌;少吃青蛙和黄鳝,你不知道它们有没有避孕药催熟;蔬菜上的农药残留只能用洗洁精去掉,水和盐都对农药无效;别吃奶油点心,连大饭店都不保证用的是天然奶油,除非你想用高血脂慢性自杀;……” 
  今年高考填志愿期间,媒体曾预测金融专业将是大热门。但持续不断的新闻和这些真相帖提醒了家有考生的妈妈们:从实用指数角度分析,生物、食品与化学类专业明显比金融可靠。 
当DIY成为生存必需技能
  如果有一所主妇培训学校,有一门必修课程一定叫做“DIY”。曾经是闲情惬意调调的DIY生活,现在成了主妇们抵御毒食的武器。 
  “哪里能找到奶牛场?我想直接买鲜牛奶。”网上不乏这样的求助帖。 
  与自己做酸奶、酸奶机大卖同步的风,还有“自己去买鲜奶”风。中国主妇第一次开始认真查看成分表,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喝进去的不只是牛奶,还有明胶、香精、增稠剂。既然决定要DIY最纯正的酸奶,自然要寻找比保质期为7天甚至一个月可靠的奶源。 
  曾经提倡的“一杯奶强壮一个民族”的口号,如今成了中国人的忌惮。怀疑的不是食品本身,而是商业道德底线。 
  晒自己做的蜜饯肉脯果酱,自己做的泡菜蛋糕饺子,阳台上挂起菜园风,甚至有达人把酱醋也DIY出来。但能用DIY代替的,终究只是饮食系统的极小部分。 
  精细化分工的后工业时代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二者间的距离可以用“遥远”形容。用DIY抗衡毒食代,更像是让主妇们服下一方安慰剂。
上海主妇的反击战 
  2012年,一个叫“上海菜团”的组织成为新闻热点。一贯有“精明”之称的她们把精明用在食品安全上,自给自足不行,就组建一个庞大的“妈妈采购团”,直接杀向农村、食物的生产地、菜团发起人易晓武说:“我们主要希望支持志愿生产健康食品的小农。”从2011年末至今,上海菜团已经有了上百位长期会员。她们在网络社区召集、分享自己寻找到的健康农产品,一些农场还主动联系菜团,希望提供健康农产品。在农药、化肥、抗生素被广泛滥用的今天,消费者和生产者终于开始相互支持和相互拯救。 
  菜团的初战告捷极大鼓舞了其他一线城市的主妇,类似联盟在北京、广州陆续出现,面对严峻的食品危机,他们的“餐桌自救”或许能为安全健康生活带来点阳光。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