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是我们的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可以说,酱油的质量问题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很密切的关系。广东省近期发现的一起涉嫌使用工业盐水加工酱油的案件,引起了社会的广发关注。 工业盐水代替食盐 今年3月31日下午,佛山市高明区工商局突然接到一个举报电话,称威极调味食品有限公司采用可致癌的工业盐水生产酱油。 工商执法人员立即赶赴该公司,在生产区找到了其用作酱油生产原料的盐水,这种盐水很可能就是举报人所说的工业盐水,但是这些被放在三个池子里的盐水总量不过26吨左右,如果按举报的40吨计算,竟然有14吨工业盐水不知去向。执法人员立即对该厂的原材料进货单据进行了核查,结果发现了更大的秘密。 工商执法人员感到案情重大,当场向有关部门做了汇报,并按照职能分工把案件移交给了负责监管生产领域的质量技术监督局。随后赶来的质量技术监督局和盐务局的执法人员对威极调味食品公司展开了全面检查。 经过检测,这种盐水除了氯化钠含量低于标准之外,其余各项指标均符合液态盐也就是工业用盐水的标准。然而,威极公司生产负责人陈裕华却声称,这26吨盐水并非是直接购进的工业用盐水,而是使用2.8吨非食用盐按照1:10的比例勾兑而成。该批非食用盐共购入3吨,除了勾兑盐水用掉2.8吨之外,还剩下200公斤,其中140公斤作为废料丢弃,最后只有60公斤非食用盐被用来勾兑盐水,一共生产90箱草菇老抽,其中65箱已经出厂销售。 威极公司负责人的这种解释看似天衣无缝。但是随着调查的深入,执法人员却发现这家公司似乎在隐瞒一个更大的内幕。 背后内幕令人惊讶 检测报告显示,威极公司问题盐水的氯化钠含量为199g/L,占盐水总量的20%左右。如果按照威极公司负责人陈裕华所谓1:10的比例勾兑盐水,就算采用氯化钠含量高达90%多的最好的食盐,那么勾兑出来的盐水中氯化钠含量应该还不到10%,根本不可能达到检测结果中的20%左右。 执法人员再次对威极调味食品公司近几个月的账目进行了核查,发现在每月的生产记录中,频繁出现一种标称“外购四油”的原料。随后,执法人员调整办案思路,对辖区仅有的两家盐矿进行了突击排查。 这两家盐矿企业生产的井矿盐属于“井矿盐卤水”的一种,被禁止用于食盐和食品加工,用井矿盐加工的液态盐全都是工业用盐水,一般都是卖给皮革、塑料、纺织等化工企业用于污水处理等工业生产。这些工业用盐水主要供应周边四五十家客户使用,这些客户基本上都是正规的企业和工厂,所用盐水都是由盐矿公司直接派车运输,只有少数几个属于中间经销商的客户在用自己的车辆运输盐水。 执法人员根据掌握的线索,迅速锁定何理文、梁志东等几个有重大嫌疑的经销商,通过核查其运送凭证,发现这些个体经销商固定用来运输工业用盐水的一些车辆不但在盐矿公司频繁出现,而且也多次出现在威极公司。执法人员再次核查威极公司相关票据和资料后,终于找到了答案。 原来,威极公司负责人所谓购买3吨非食用盐勾兑盐水生产酱油的陈述,不过是一个幌子,其目的就是想掩盖从盐矿购买数百吨工业用盐水加工酱油的事实。经过佛山市工商、质监、公安、盐务等多部门长达两个多月的联合执法调查取证,终于查明威极公司涉嫌违禁使用的工业用盐水的真实来源,以及大量使用工业用盐水生产酱油产品的事实。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佛山市公安机关已依法对威极公司陈裕华、关群馨等几名负责人,以及何理文、梁志东等工业用盐水经销商进行刑事拘留。 执法人员从生产销售账目中核查到,从去年12月到今年3月份以来,威极公司一共使用了760多吨工业盐水,生产酱油和酱油半成品。这种酱油半成品又叫“天然油”,近三个月来,该厂共生产了1300多吨“天然油”。这些酱油半成品一部分用来加工成“威顶”、“凤彩桥”等威极公司自有品牌的酱油终端产品,另一部分则作为中间产品原料,销往佛山周边的一些调味品厂。 扩散的危害 在进一步调查的过程中,执法部门又有了一些新的发现,这些用工业盐水加工的酱油,除了一部分流入了市场,直接流向了消费者的餐桌之外,还有一部分被卖给了其他的调味品生产厂家。 广东开平市家常用调味品有限公司从威极公司先后购入问题酱油半成品40多吨,按比例全部配制加工成60多吨“调味王”,分别销往恩平、阳江等地的市场。 东莞市祥兴隆食品有限公司多次从威极公司购进问题酱油百余吨,除了最近购买的34吨没有使用之外,其余约70吨全部用于生产“晒制生抽”和“金标老抽”两款产品,产量共计208.6吨,这些产品大部分流入到深圳、广州、北京等地的一些知名餐饮单位。 广东省是我国酱油和调味品生产的主要产区之一,有107家企业获得生产许可证。广东省相关执法部门表示将举一反三,开展全省调味品行业用盐安全的专项监督检查。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要求全省追查威极公司所产酱油及酱油半成品的流向,并对涉及购进威极公司问题酱油的调味品企业进行严厉查处。 (摘自央视《每周质量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