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玛曲讯 (记者 徐英梅) 位于甘、青、川三省结合部的玛曲县,以九曲黄河之首曲而闻名于世。在这总面积10190.8平方公里的神奇广袤之地上,牧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8%,是甘肃省唯一一个纯牧业县。 玛曲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首曲湿地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青藏高原具有极高生态价值和社会效益的大型多功能高寒湿地,是全人类宝贵的自然财富,在蓄洪、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等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被称为“高原水塔”和“地球之肾”,首曲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恢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生态安全的全局。为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和建设,在构建高原生态安全屏障战略中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英明决策。 据悉,长期以来由于人为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玛曲生态环境逐年恶化,严重威胁着“中华水塔”和“黄河蓄水池”。近十年来,为了遏制生态恶化,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怀支持下,玛曲县生态环境正在由“局部治理、整体恶化”转为“整体治理、局部恶化”的关键阶段。 面对严峻现实,玛曲县本着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是改善民生问题之需,科学编制《规划》,积极申报项目,实施可持续发展。编制完成了《玛曲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甘南黄河上游重要水源补给区规划》,目前《玛曲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经多次补充已通过省级和国家级评审。国务院正式批复实施的《甘南黄河上游重要水源补给区规划》项目总投资44.51亿元。其中涉及玛曲的项目有17项,总投资13.08亿元,已有投资渠道项目7项,县上正在积极组织纳入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整体进行管理和实施。新增投资渠道项目9项,县黄河项目指挥部办公室已配合完成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等待中央下达投资计划后即可开工建设。 玛曲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上了县委、县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在县第十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生态立县”战略目标,把“生态立县”放在战略目标的首位,切实加大了生态保护力度;充分利用多种宣传媒体和手段,加大生态保护宣传力度,以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全面落实目标责任,依法保护力度得到进一步加强;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相继成立了环保局、环保监察大队、森林公安局、草原稽查大队等生态环境保护组织机构,使滥挖药材、随意砍伐灌木及捕杀野生动物、黄河鱼类、毁坏草原植被等违法、违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明显增强;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文件,编制完成了《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为环境监管与监察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依据;加大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执法力度,建设永久性界牌50座、永久性标碑20座、宣传牌10个、观察站及放流点3个,具有标本室、实验室、科普宣传教育室等功能的增殖放流救护中心建成投用,购置仪器设备75台套,保护和监管能力基本建立形成;近几年来,累计进行环保监察800次以上,联合执法监察20多次,依法取缔关闭非法堆浸点2处。在全州范围内率先取缔、淘汰了工艺落后,资源浪费大的堆浸工艺。 实施生态工程,建设生态畜牧业是玛曲县积极争取项目,多渠道筹措资金,下大气力对生态环境进行建设、改造与保护的重中之重,建立了《玛曲首曲湿地》和《青藏高原土著鱼类》两个省级自然保护区,相继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天然草原植被恢复、牧区开发示范工程、以工代赈“三化”草场综合治理及生态移民、游牧民定居、国际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干旱草原灌溉等生态畜牧业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总投资4.2亿元,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控制工业污染,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成效凸显。近年来,仅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达1.3亿元,完成了县城道路改造、雨水、污水管道铺设、连片集中供热、工业园区污染治理、垃圾填埋场等项目,夯实了城区基础设施。从2001年起在境内全面禁止“白色污染”已取得实质性成效,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