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版:二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南日报>> 2012年09月07日 >>02版:二版


在希望的田野上
——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双联”行动纪实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2年09月07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联 办

  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犹如一场春雨,滋润着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心田;恰似一阵春风,为实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注入了强大活力,带来了勃勃生机。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高度重视,按照省委的统一安排,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扎实推进。
察民情 问民生 对接工作深调查
  按照省委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要求,3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所长杨志强、书记刘永明、副所长杨耀光分别带领中层干部和专家,多次深入研究所联系点临潭县新城镇三个行政村,通过召开座谈会,入户走访等形式,进行实地调研。与县、镇和村领导就具体的帮扶工作内容和计划进度进行沟通协调。根据新城镇肖家沟村、红崖村和南门河村的发展现状和致贫原因,在广泛听取镇、村干部和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通过调查了解和筛选论证,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结合研究所工作实际,精心制定了实施方案,明确目标要求,细化工作措施。领导小组率队多次进村入户,了解民情民意,并向22户联系户赠送了价值8000多元的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和慰问金。做到了工作任务有效对接、工作思路有效对接、帮扶对象有效对接,贴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密切了干群关系,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惠民生 解民忧 “双联”行动稳推进
  临潭县新城镇红崖村虽然已引水入户,但从2008年以来,由于新城镇自来水供水系统水源紧张,无法正常供水,村民需要到2公里之外采集受污染的河水以供人畜饮用,并由于饮水问题部分劳力无法外出打工,严重影响农民的生活收入和迈向小康生活的步伐。鉴于此种情况,研究所自筹资金13万元,在新城镇和红崖村实施了红崖村人畜饮水工程。7日15日,红崖村、李家庄村人畜饮水工程竣工,建成54米深机井1眼,50立方米蓄水池1座,泵房1间,护井河堤60米,新铺设管道450米。红崖村、李家庄村人畜饮水工程的建成,彻底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红崖村及李家庄村310余户家庭,1100余名村民饮水的“难心事”,解决了两个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释放了大量劳动力,不但为乡亲们创造了一个健康良好的生活环境,而且为脱贫致富奔小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受到了大家的高度赞扬。
多培训 广覆盖 科研帮扶得益彰
  根据调研情况,研究所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安排研究所专家或聘请相关单位专家深入田间地头现场示范讲解,开展政策法规、科技知识、牛羊养殖及防疫技术等培训。5月29日,由刘永明书记带队,组织研究所有关专家在新城镇举办了牛羊养殖及疫病防治技术培训班,开展了《牛羊养殖技术》和《牛羊疫病防治技术》专题讲座。同时,分别向新城镇及三个联系村赠送了肉牛、肉羊养殖技术和牛羊疫病防治技术光盘及200多册科技图书资料。
抓科技 促产业 服务三农重实效
  按照新城镇确定的“产业兴乡”发展思路,研究所扶持联系户发展符合各自特点的特色产业,帮助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促进群众脱贫致富。
  一是引进优良作物品种。针对红崖村油菜品种退化严重的问题,领导小组先后与相关科研院所联系,根据当地气候条件为红崖村免费提供了价值4800多元的优质油菜品种“青杂5号”种子、播种面积200多亩,安排相关专家深入田间地头现场示范讲解指导。通过对红崖村油菜新品种引进和改良、新技术示范与推广和农民文化科技素质培训,切实为红崖村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是改良舍饲畜牧,发展家畜养殖。利用南门河村牛羊养殖合作社和村民进行牛羊短期育肥的传统,发挥研究所科技和人才优势,运用先进养殖技术和疫病防治技术,帮助农户扩大牛羊养殖规模和效益,引领养殖业真正成为该村农民增收新的支柱产业。并向南门河村的牛羊养殖户赠送了价值1万多元的牛羊用矿物质营养舔砖、强力消毒灵、曲滞散等兽用药物,深受养殖户的欢迎。
  三是扶持绿色生态食品加工企业。针对肖家沟村民营企业——临潭县高原绿色食品厂在生产中遇到的技术和资金短缺等问题,研究所积极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高生产效率,积极筹措资金,帮助企业建立质检实验室,以此带动肖家沟村及周边老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人心。只要为老百姓做一点事,老百姓都记在心里、写在脸上,把他当作亲人。”研究所将进一步总结经验,借鉴其它帮扶单位的好做法,继续做好做实帮扶工作,引进草畜优良品种,加大培训力度,扶持相关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因地制宜为帮扶对象寻找符合实际的增收致富途径,力争早日实现脱贫致富。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