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版:二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南日报>> 2012年09月10日 >>02版:二版


为中国企业家勇敢发声叫好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2年09月10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任 珂

  近日,李开复等60多名投资者和企业家发表联名公开信,谴责香橼等外国做空机构为私利误导美国投资者,恶意做空中国概念股。这表明在经历并不长时间的全球化浪潮的洗礼之后,中国企业日渐成熟,开始大声回应外界无理责难。
  这是一种十分积极的迹象。
  参与本次反击做空机构的中国企业家,许多都拥有丰富的国际背景,熟悉科技领域和资本市场的运作规则。他们懂得导致做空机构屡屡得逞的核心问题所在,也懂得在国际上掌握话语权的重要作用。这场论战不管胜负与否,都不啻为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战略中的重要一步。
  自2011年3月起,以浑水和香橼为代表的外国做空机构频频针对一些中国在美国上市企业发布调查报告,导致一些公司股价暴跌甚至被停牌。近日,香橼又将矛头指向中国的互联网搜索领域,这使得有丰富互联网和科技企业从业经验的李开复及其他人士对其展开了针锋相对的反击。
  在公开信中,李开复等人指责做空机构“将攻击目标对准那些没有任何问题或只有极少问题的合法公司”,称做空机构捏造事实,散布谣言。他们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网站,与恶意做空机构进行论战。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说,境外上市中国概念股之所以出现问题,容易沦为做空对象,归根结底在于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这也是企业境外上市在微观层面的最大风险所在。
  美国投资者缺乏对中国企业以及整个中国国情的了解,因此无法质疑和证伪一些恶意做空机构散布的对中国企业的不利消息。在市场的跟风效应影响下,这些投资者会轻信这些消息,从而使中国企业蒙受巨大损失。
  中国企业大规模走向国际舞台,只是近二十年来的事情,而进入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的时间则更短。与一个国家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渐接受国际规则一样,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也在研究和领悟国际规则的过程中发展壮大,但在经历这一过程中免不了要缴一些“学费”。
  由于政治制度、经济结构和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外国投资人对中国企业容易产生怀疑甚至偏见。另一方面,中国近年来的快速发展触动了部分西方人士的神经,以至于他们对正常的公司行为也忧心忡忡。
  2005年中海油竞购美国优尼科公司,最后在美国政界和舆论的强大敌意之下流产;今年澳大利亚政府又以“担心来自中国的网络攻击”为由,禁止华为公司对数百亿澳元的全澳宽带网设备项目的投标。
  反思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遭遇的挫折不难发现,除了西方的固有偏见外,中国企业缺乏与当地公众和媒体打交道的经验也是一个原因,这与中国人自古喜欢埋头苦干,“闷声赚大钱”的传统有关。然而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公共形象和话语权越来越重要。在国际舞台上打拼,就应该学习这一舞台的游戏规则。
  庆幸的是,中国企业在磨炼中逐渐成长,而且也见到了成效。2011年,面对浑水公司放出的不利消息,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展讯通信公司就用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用真实的数据和事实让浑水公司的恶意做空企图破灭。
  分析人士认为,本次中国企业家的联手反击是一种必然,多年的磨炼让中国企业家们积累了经验。
  李开复等人的联合反击说明,中国公司正在学习运用规则和舆论保护自己,捍卫整体利益,摆脱外国资本眼中待宰羔羊的命运,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进步。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