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就是金钱”是全世界人民都公认的真理。上世纪80年代,有人把这句话变成了现实。1980年,46岁的美国人埃德加·卡恩在经历了一次重大疾病后,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创立了“时间银行”。这种模式的理念是劳动不分贵贱,每个人的工作时间都是平等的。他还设计了时间银行系统,可以通过电脑把每个工作者的工作时间或接受服务的时间都按小时记录下来。 时间银行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以时间为单位来交换或者交易服务。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的比莉亚·克雷瑟斯就曾以提供翻译服务和看护宠物的形式,通过一家社区时间银行为自己的婚礼换来了等值于上千美金的化妆师和蛋糕师。 时间银行的顾客们可以选择“物物交换”,互相提供服务。但目前更流行的方式是把所有工作都以“时间币”的形式体现价值,无论是为他人打扫房屋,还是做饭、修草坪、修车、教授乐器、外语等,人们每工作1小时就可以得到1个“时间币”。得到的“时间币”可以交换别人的服务,也可以到社区里的特定地方消费,如咖啡厅、图书馆等。 不少时间银行还与教育机构展开合作。学生们通过时间银行提供的项目为所在的社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例如清洁工作和发放传单等,可以换取更加优惠的图书借阅服务,甚至博物馆的门票。这样既能锻炼小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团队意识,又能让他们从小就了解到一切要靠劳动获得的道理,同时还回报了他们所居住的社区,可谓一举多得。虽然不少人一开始是因为手头拮据才来到时间银行,但慢慢他们发现,这也是熟悉邻居和结识朋友的好渠道,让人感觉生活更加温暖。 近年来,“时间银行”在北美地区越来越普及,并作为一种奖励照顾儿童和老年人的志愿者工作的机制。到1990年,罗伯特·伍德·强生基金会已经在老年人护理的时间银行管理项目上投入了120万美金。目前,在美国已经有53家被正式认可的时间银行。(王玉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