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江平
批评是思想激励的一种方法,是从反面否定人们思想和行为中的消极因素,达到克服缺点纠正错误的目的。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需要生存,需要生活,需要工作,需要交往,需要改造现实和创造美好的未来,因此难免要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 毛泽东曾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一个人能够认清缺点,有所进步,有所成就的内在精神力量。无数事实说明,谦虚、谨慎、严于律己,才能不断认识自身缺点;目空一切,自以为是,迟早要摔跟头。由于自身经历和思想认识水平的局限,在工作实践中谁都会有缺点错误。革命导师恩格斯是众所周知的博学家。然而有一次恩格斯竟然也弄错了鸭嘴兽的属别,恩格斯发觉后,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恩格斯还是恩格斯,让人们觉得更伟大,更亲切。 敢于亮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可以使自己经常保持清醒的头脑,得到更多人的帮助,有利于改掉缺点,不断进步。有些同志总觉得亮出来不如遮盖好。其实,缺点过失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会因为公开亮出而增加,也不会因遮盖而消失。再说对缺点、问题外面遮上,里面却依然如故,甚至还在发展,倒不如一齐曝光给大家看看,以求得监督和帮助。全军优秀狙击手标兵何祥美的事迹报道后,面对赞扬,他对媒体说:“我倒希望有更多的人知道我的缺点和不足,一是处事过于冷漠;二是自己的知识面比较单一”。实践一再证明,一个人找到自己的不足等于得一服良药,而掩盖一个过失,无异于又多了一个缺点。有些同志所以不愿亮出来,原因之一是怕丢脸。陈云同志所说:“有的时候你愈要面子,将来就愈要丢面子。只有你不怕丢脸撕破了脸皮,诚心诚意地改正错误,那时候也许还有些面子。”这大概是个规律。 毛主席曾说过,不管是什么人,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他还说:“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毛主席的这些话应该成为我们立身做人的准则。对待批评,应该热忱欢迎。对正确的批评,要查找原因,迅速改正;对不正确的批评,也要态度诚恳地说明原因,并举一反三,引以为戒。虚心接受批评,就不能计较批评者的态度、言辞和方式,苛求别人的批评意见必须百分之百正确,即使批评只有百分之五是对的,也应该欢迎。 要正确对待批评,要做到“五不”:一是不要当成耳旁风。有的同志对批评满不在乎,你说你的,我干我的,一个耳朵听,另一个耳朵出。小毛病不改,习惯成自然,就会变成老毛病。讳疾忌医,只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二是不要背“包袱”。有的同志受到批评以后,往往思想负担很重,顾虑重重,背上了“包袱”,反倒使改正错误的速度慢了下来。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只要放下“包袱”,吸取教训,把压力变动力,就一定能变成好同志。三是不要破罐子破摔。有的同志受到批评以后,觉得领导对自己有了看法,进步无望,一切都完了,从此一蹶不振,批评成了走下坡路的开端。犯了错误并不可怕,怕的是不改正错误,我们革命军人应该把受到批评当成自己前进的新起点。在哪里跌倒的,就在哪里爬起来,改过一身轻,改过受欢迎。四是不能存有报复心理。有的同志心胸狭窄,受到批评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总觉得是别人整他,跟他过不去,抵触情绪很大。有的甚至找机会报复,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既伤害了别人,也毁了自己。五是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痛”。改正缺点错误是一个弃旧迎新、重塑新我的过程,需要我们做出艰巨的努力。 陈毅作为第一任市长,刚接管上海时,一位部队干部竞动手打了一个态度生硬的旧警察。陈市长立即把这个干部叫到办公室狠狠地批评了一通。他说:“军官军官,一是管制敌人,二是管理老百姓,三是管住自己”。前两条路好办,最难管的就是我们自己。正是出于这种理性的认识,多年来,我们军队中许多同志注重率先垂范,赢得了管住自己的荣誉,也创造了管好队伍的历史。一个人有理想,有抱负,才会不断勉励自己,克服不足,纠正过失,改正错误,孜孜以求,忘我奋斗。如果胸无大志,目光短浅,就会抱残守缺,缺少动力,碌碌无为。 只有依靠坚强的意志和不断自励的精神树立畏难而上,不断前进的思想,才能克服缺点、纠正过失、改正错误、战胜自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