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三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南日报>> 2012年09月14日 >>03版:三版


我与《甘南日报》的不了情缘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2年09月14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丁杰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我的人生当中,我与《甘南日报》结下了不了情缘。
  那是1978年,我在临潭一中高中毕业,参加了当年的文科考试,因当时的高考录取率极低,未被录取,就回乡参加劳动。可那时候的高中毕业生,在生产队里也算是“高材生”。我回乡劳动几个月,就被生产队的群众选为记工员,白天和大家一起参加劳动,下午收工时把大家的工分记得一清二楚。当时,生产队订阅了一份周二刊的《甘南报》。每次队里开会学习,队长就让我给大家读《甘南报》上的重要文章和发展生产的先进经验。当时《甘南报》上的文章短小精悍,读起来通俗易懂。从那时起,我与《甘南报》一见钟情,爱不舍手。每次投递员送来新的报纸,我都一口气从一版读到四版。报纸上刊登的好政策、好消息、好经验等,在生产劳动中,我都会讲给大家听,与大家分享。《甘南报》成了群众劳动之余的精神食粮,我也与它结下了永久的情缘。
  1983年春天,我根据本村一名护林员的事迹,采写了一篇人物小通讯《热爱集体的护林员》,寄给了报社编辑部。半个月后,稿件在编辑老师的精心修改下,终于见报了。当我在报纸上见到自己写的文章时,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大家也夸我十几年的书没有白念。在往后的日子里,我白天和大家一起参加劳动,晚上在煤油灯下学写新闻。虽然自己的写作水平有限,但是我很勤奋,每月在《甘南报》上,也能见到我的“豆腐块”。
  1985年,甘南报社已故记者吕积成来新城采访。在近一周的时间里,我们共同采访了新城地区七八家机关单位和十几家个体经营户,先后写了《临潭农村市场见闻》、《新城地区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等系列报道。我们白天采访,晚上在旅社里写稿件。写成的十几篇稿件,都被《甘南报》采用了。采访结束时,吕老师还送了我两本报社的采访本,并鼓励我要勤学多练,当好农民通讯员;在新闻采访中要克服自卑感,做到四勤:脑勤、手勤、嘴勤、腿勤;坚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多写些反映农村新风貌、新变化的新闻稿件。吕老师的话我至今记忆犹新。后来,我很荣幸地参加了几次县上举办的新闻培训班。在培训班上,甘南报社原总编刘振川、副总编吴春岗、编委主任王书民等老一辈新闻工作者,亲自给我们讲课,使我掌握了一定的新闻写作知识,提高了新闻稿件的采用率,在后来的新闻报道实践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1992年,《甘南报》原摄影记者鲁聪下乡采访,他专程来到我家中看望我,与我共同探讨新闻写作与摄影的基本方法与技巧。他在知道了我有一定的摄影基础后,就鼓励我在写好文字稿件的同时,多拍些新闻图片,来丰富《甘南报》的版面。在鲁聪老师的热情帮助下,我在正常采写新闻稿件的同时,又爱上了新闻摄影,成了能写能拍的双料通讯员。在农闲时间里,我为了多写稿件,就身背照相机,带上简单的干粮,骑上自行车,到十几公里以外的流顺、扁都、店子、总寨等乡下采访,写出了许多反映农民勤劳致富、科学种田、发展生产、建设新农村的好新闻。有时在《甘南报》上,既有我采写的新闻,又有我拍摄的图片,真是图文并茂,鲜活生动。当一名农民通讯员虽然辛苦,但稿件和图片采用后,却让人感到高兴和自豪。有时每月领上几十元的稿费,还请提供新闻线索的朋友,在饭馆里吃一顿加工面,大家一起高兴。
  从1983年到2007年,在我从事业余新闻写作的二十多年里,我也得到了《甘南日报》原编辑老师訾晓辉、肖俊仁、周鼎新、陈云、徐英梅、张巾英,以及临潭县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李维忠、王明仁等多位老师的热情关心和大力支持。在他们的关心支持下,我采写的近千篇文字稿件和上百张新闻图片,大部分都被《甘南日报》所采用。一些优秀稿件和新闻图片还被其他省级报刊转载,我也多次被《甘南日报》评为优秀通讯员。
  2005年起,我又成了新城邮政支局的一名投递员。在每年的报刊征订工作中,我们向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私人订户,宣传订阅最多的就是《甘南日报》。《甘南日报》也是我们投递工作中的重点报刊。现在,当每天新的《甘南日报》来到邮局时,我和其他邮递员及时分发,准确投递,为广大群众送去了精神食粮。
  60年来,《甘南日报》从石印到铅印,从铅印到电脑排版,从黑白小报到彩色大报,凝聚着几代报人的不懈努力和奋斗,见证了全州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建设小康甘南的历史巨变。作为一名农民通讯员,我感谢《甘南日报》的栽培。能有幸参与到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我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祝《甘南日报》越办越好,祝新闻战线上的同志们事业顺心。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