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1版:一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南日报>> 2012年09月19日 >>01版:一版


高原公路养护奇兵
——记全国模范道班王格尔塘养管站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2年09月19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后志良

  他们就像一朵朵绽放在雪域高原的格桑花,把兰郎文明线装扮得更加通畅,笔直地伸向远方。他们就是获得“全国模范道班”、“全国交通行业文明示范窗口”、“全国交通行业先进单位”的合作公路管理段王格尔塘养管站的全体职工。
  王格尔塘养管站现有职工53名,管养着2条89公里国省干线公路,其中国道213线是通往我国西南地区和九寨沟的重要通道,省道312线是通往夏河拉卜楞寺和桑科草原的必经之路。公路通,百业兴。夏河拉卜楞寺、桑科大草原作为我州王牌旅游景点,吸引着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及佛教信徒。要打好“旅游兴州”这张牌,公路养护是先行。2011年夏季,合作公路管理段在王格尔塘至夏河县城的公路上引进国内最先进的沥青碎石同步封层技术进行路况改造,提升了省道312线王达公路的通行能力,为过往游客提供了安全、便捷、舒适的行车条件。
  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站上很多职工都患有不同程度的高原病,强烈的紫外线让每个人的脸上脱了一层又一层皮,但没有一个人离开。在无数个风雪弥漫的日子里,他们的双手冻麻了,吹上几口热气暖一暖继续工作;有的人冻感冒了,吃片药接着上路;有的人关节炎发作了,到临近的卫生院打个封闭针、贴片止疼膏又走上了养护一线。
  受季节性冻土的影响,王格尔塘养管站的公路在每年春天翻浆病害十分严重。这段时间,为了确保道路畅通,大家早出晚归,放弃节假日,加班加点。由于顾不上家,藏族女职工卓玛草把两岁的孩子寄养在牧区的亲戚家里,一干就是两个月。当她再次出现在孩子面前的时候,孩子都不认识她了。拌和楼操作员宋建胜一个人抢着干好几项工作,人都累病了,却仍坚守在工作岗位上。老养路工薛争朝,手提着振动夯一干就是好几天,双手打满了血泡,胳膊肿得像面包一样,仍然咬着牙坚持施工。梁洪芝告诉我们,夏季补油的时候,经常是起早贪黑的,每天中午回不了家,孩子就自己凑合着下些挂面吃,晚上回到合作的时候路灯都亮了,远远看到孩子在路灯下眼巴巴地等着妈妈,眼泪就哗地流了出来,心里难过极了。站长马振说:“我们经常在养护一线加班加点,孩子的学业根本顾不上辅导,班主任总是打电话家访谈话。”
  这几年,接连发生的自然灾害考验着高原养路人的应急抢险保通能力。汶川大地震后,作为通往四川灾区的大通道,大批救灾物资要从国道213线通过。王格尔塘养管站的职工坚持24小时值班制,不间断地进行公路巡查,随时处置各类阻碍通行的问题,确保了进入灾区公路的安全畅通。玉树大地震发生后,由养管站职工参与组成的甘肃交通抢险队,跋涉千里,成为第一支进入灾区的公路专业抢险队,同玉树公路职工共同打通了结古镇至巴塘机场的“生命线”。
  2008年8月20日,一场暴洪泥石流将省道312线拦腰截成了43段,部分路段堆积的泥石流厚度达5米,交通完全中断。就在抢险最为关键的时刻,老站长程保全的妻子因患结肠癌不幸去世,接着母亲又突发心脏病离开人世。面对一下子连失两位亲人的悲痛,老站长悄悄把眼泪咽进肚里,毅然带领大家赶到抢险一线。事后,程保全说:“母亲和妻子走的时候,我很想回家,可回不了家。现在却害怕回家,害怕家里那鸦雀无声的沉静和冰锅冷灶的凄凉。”
  在不断加强日常养护和常年养护的基础上,养管站职工努力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养护科技含量,一大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该站得到了应用。同时,大伙儿深钻细研养护技术,努力提高机械操作技能,涌现出了“全国交通技术能手”田永兵、“全省技术标兵”杜俊林等一大批技术骨干。正是凭着这种敬业爱岗、创新进取的精神,他们养护的公路路况质量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路是窗口,展示着公路人的形象,也把他们的爱心洒向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今年8月15日,一场连续4个小时的大暴雨之后,一辆旅游大巴在国道213线上抛锚了。大巴左侧是不断塌陷的山体滑坡,右侧是咆哮着的滚滚洪水,如果不尽快救援,50名游客的生命安全危在旦夕。
  站长马振二话没说,带领职工迅速展开了紧急救援。车门被泥石流封堵了,职工们用洋镐砸开车窗玻璃,硬是把游客一个个拉了出来。“锋利的车窗玻璃划破了职工的双手和胳膊,鲜血染红了衣袖,可谁能顾得着这些,一心只是想着救人。”马振说,获救的50名旅客眼里含着感激的热泪,紧紧地握着职工们的手。像这样的爱心救助事迹在站里还有很多。正是凭着这种情系公路、服务社会的精神,在甘南草原的公路上,他们让文明服务的旗帜高高飘扬。
  大家的努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王格尔塘养管站先后被交通运输部命名为“全国交通行业文明示范窗口”和“全国交通行业先进集体”,被团省委等五家单位联合授予“甘肃省标杆青年突击队”荣誉称号。
  养管站成立14年来,养护的公路由砂石路变成了标准的二级公路,现代化的机械设备代替洋镐铁锨,居住环境也由土坯房变成了楼房,但始终保持不变的是,高原公路人那种奉献雪域高原、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优良传统。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