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马云
民生工程,一项永不竣工的民心事业。 发展高歌猛进,民生“蛋糕”越做越大,盖保障性住房、发放城乡低保、改善就医条件……伴随着一个个民生工程的有序推进和一项项惠民措施的不断落实,一幅幅和谐发展的新画卷在甘南大地展现。 近年来,州委、州政府把工作立足点定位在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始终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随着一系列改善民生的利民之举和惠民之策的实施,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甘南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提升民生幸福水平,是全州各族人民的殷切期盼。建设幸福甘南,就是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各族人民有公平感、成就感、归属感和和谐感;建设幸福甘南,就是要立足我州实际,通过增强经济实力,不断满足各族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实现各族人民群众的发展愿望,提升各族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各族人民群众衣食无忧,让各族人民群众活得更有尊严。”州委书记魏建荣在州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精辟阐述建设幸福甘南的理念。 一组数据,为发展惠民提供了最好的注脚: 2011年,我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34亿元,比2009年高出23.6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42亿元,比2009年高出2.41亿元,由2009年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1.05%提高到2011年的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3.74亿元,由2009年占全省的2.51%提高到2011年的2.96%。今年上半年,全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7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9%,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 贫穷与落后是我州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是我州当前的主要任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发展惠民,改善民生面临诸多挑战,也由此具有了极为丰富的内涵。 改善民生,就是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2011年,我州争取国家补贴6.5亿元,实施1.5万套保障性住房和1.6万户农牧村危旧房改造,2821户城镇住房困难家庭享受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建成农牧村安全饮水工程165处,解决了25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完成3300户农牧村户用沼气建设任务。全州8县市全部纳入藏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范围,落实财政扶贫资金2.34亿元……眼下,生活在甘南这片草原上的73万百姓,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由外到内的改变:城市变美了、道路变宽了、腰包变鼓了,生活变好了…… 改善民生,就是要不断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2010—2011年,国家和省上安排我州教育专项资金9.6亿元,其中灾后重建资金5.4亿元,寄宿学生生活费2.8亿元,寄宿制学校改造专项补助资金7815万元,校舍安全工程专项资金7155万元,全州实现教育“两基”目标,并顺利通过国检。州儿童福利院、合作市殡仪馆等民政福利设施项目建成。全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有序推进,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州人民医院制剂楼、舟曲县人民医院等项目建成。 改善民生,就是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在全省率先实施了新型农牧民社会养老保险,农牧区最低生活保障人均补助标准达到780元/年,发放城乡低保、城乡医疗救助、五保供养金2亿多元,公平与正义的阳光洒满一江三河。 改善民生,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完成了63个乡镇文化站、328个农牧民书屋和夏河县民俗文化展览馆建设项目。争取落实甘南州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设备购置和运行维护资金1050万元,县级以上有线用户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基本完成,文化设施的日臻完善,使甘南逐渐成为充满人文关怀、人文风采和文化魅力的一方乐土。 万事民为先。州委、州政府深厚的为民情怀和重大的为民举措,既拉近了党和政府与农牧民群众的距离,又让农牧民群众在得到实惠的同时增加了公平感、成就感、归属感和和谐感。承诺犹在,决心依然。在新的起点上,我州改善民生的阳光依然温暖如春,各族群众的生活一天更比一天好、信心一天更比一天足,笑容变得更灿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