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1版:一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南日报>> 2012年10月12日 >>01版:一版


科技助农谱新篇
——我州青稞产业发展纪实记者 马云 通讯员 尚红梅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2年10月12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近年来,我州努力培育青稞新品种,积极加大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取得了累累硕果,如今,甘青3号、甘青4号和甘青5号……一个个耳熟能详的青稞新品种如雨后春笋般生机盎然。良种的广泛应用,使全州青稞单产稳步增长25%—30%,有力促进了全州乃至周边藏区农业的增产和农牧民的增收,翻开了科研创新促发展,成果转化助增收的新篇章。
  加强学术交流业务联系,开展项目协作技术联合。采取走出去学习取经、引进来交流互补的方式,加强与其他科研院所的联系和技术联合,累计协作开展项目12个。其中与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协作的国家级项目7个,与甘肃省农科院、青海省农科院协作省级项目5个。与州种子管理站协作的州级项目1个。同时,州农科所先后派业务骨干赴北京、西藏、青海、庆阳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交流,邀请青海、西藏等地青稞专家来我州观摩指导,就我国青稞育种研究和产业化的发展方向进行学术交流和探讨,并互换育种材料,在科研育种方面达成新的合作意向。举办“科技人员科技知识更新培训会”,邀请省农业大学教授专题授课,在拓宽眼界,更新专业知识,创新工作思路方面起到了充分的促进作用。
  加强良种培育试验,成功育出4个高产优质青稞新品种。以加强良种培育试验及示范为项目基础,在临潭、卓尼、迭部、碌曲、夏河、合作示范种植青稞新品系4个,累计示范面积3000亩。同时建立高寒阴湿区青稞种质资源库。“十一五”期间,甘南农科所育成青稞新品种4个,通过州科技局组织的技术鉴定,成果水平达到同类研究的国内领先的2个,分别为青稞新品种甘青5号、黄青1号。青稞通过国家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定名的3个,分别为甘青3号、甘青4号和甘青5号,通过省级认定定名的2个,分别为甘青5号和黄青1号,以上四个品种平均亩产250公斤以上,已进入了大面积应用推广阶段。
  推进青稞原原种、原种基地建设,良种覆盖率不断提高。为保证青稞基地的优质种源,州农科所选用本所选育的甘青4号、甘青5号高产优质青稞新品种,通过国家重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甘南州青稞原原种扩繁基地建设”和“甘肃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青稞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2009—2011年在州农科所建立原原种圃5亩,在所内试验田和碌曲县累计完成青稞原原种生产田619.8亩,总产甘青4号、甘青5号青稞原原种13.73万公斤;在碌曲、临潭及卓尼三县建立原种扩繁基地6012亩,总产青稞原种110.53万公斤。青稞原原种、原种基地的顺利建成,为全州青稞生产基地的建设奠定了良种基础,使种植区青稞良种覆盖率由原来的60%提高到了100%。
  建立优质青稞基地,藏区特色种植业和农牧民增收双重促进。在全州海拔2400米以上的青稞种植面积大、增产潜力较高的临潭、卓尼、夏河、合作、碌曲5县市30个乡镇,以甘青4号和甘青5号青稞原原种生产基地、原种繁殖基地、良种繁育推广长效机制及高产创建为基础,强化良种良法集成推广,2009—2010年农科所共无偿投入肥料3.5万公斤,甘青4、5号青稞种子24万公斤,使全州青稞新品种更新、繁育、示范推广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州良种化程度明显增强。同时,建设优质青稞基地25万亩,以良种推广为核心内容,农科所技术人员配套给当地农牧民进行土地深松耕与培肥、种植技术示范推广;建设良种繁育基地2.5万亩,通过农民适用技术的培训,使良种栽培技术普及率达到90%以上,良种繁育田机械条播率达到100%,病虫草害防治率达到95%。25万亩青稞基地总增优质青稞1000万公斤,项目区农牧民新增纯收入2125万元,受到了广大农牧民的欢迎和肯定。2011年5月由甘肃省农牧厅组织对基地建设中的“青稞优良品种甘青4号、5号繁育与示范推广”进行了技术鉴定,成果水平达国内先进,8月获“甘肃省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
  三项青稞地方标准颁布,填补省内科研空白。为更好地规范和指导我州藏区青稞生产,健全和完善青稞技术标准体系,提高青稞产量和品质,编制《青稞——甘青4号》、《青稞——甘青5号》、《甘南藏族自治州青稞生产技术规程》三项地方标准,对青稞植物学特性、生物学特性、品质性状、产量指标及结构和栽培技术作了具体规定。2011年9月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该三项地方标准正式颁布实施,填补了省内青稞生产标准的空白。
  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有力维护草原生态平衡。按照无公害生产的要求,通过建立完善科研育种、良种繁育、服务体系和良种推广长效机制的配套建设,实现了科研与生产、技术与经济、产品与市场的有机结合,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速度。按亩增青稞40公斤、粮草比例1:1.2计算,建立的25万亩青稞基地每年总增青稞秸秆1200万公斤。以1个羊单位每年消耗饲草1277.5公斤计,新增的1200万公斤青稞秸秆可饲养5636个羊单位的牲畜,有力促进了青稞种植区农牧互补和资源、环境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大力推广科技成果,为民富民助农增收。依托项目建设、科技活动周开展科技成果宣传和技术服务,近三年来共抽调科技服务小分队下乡150余人次,采用到农牧村、田间地头举办培训班和现场技术指导的方式,累计培训农牧民生产骨干750人,培训农牧民1.5万人次,印发宣传资料2万余份。农科所科研人员在各类专业期刊发表论文45篇,科技宣传报道80余篇。同时结合项目实施,走典型示范、效益引路的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应用途径,在碌曲县长期建立青稞原种生产基点2个,重点培养农牧村科技示范领军人才10人,为新品种良种繁育提供保证,有力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有效促进了全州农业增产和农牧民增收。
  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至2009年累计示范推广甘青4号3.416万亩,平均亩产252.1公斤,较当地品种亩增产青稞80.9公斤,增产幅度为47.3%,累计总增青稞276.5万公斤,新增总产值442.4万元;在不同生态区域内建立了青稞新品种甘青4号、5号繁育示范推广青稞生产基地10.1万亩,总增优质青稞606.0万公斤,新增产值1696.8万元……科技创新在给广大农牧民带来一个个实惠的同时,实现着我州青稞产业发展由“靠天吃饭”向“靠科技发展”、由“广种薄收”向“科技增效”的转变,为我州实施“生态立州”与“产业富州”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