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1版:一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南日报>> 2012年11月02日 >>01版:一版


携手共建美好甘南
记者 何龙 张继元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2年11月02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近期,我州一些不明真相的僧俗群众受到境内外分裂势力的煽动、蛊惑、利诱,发生了几起自焚事件,严重破坏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团结。
  事件发生后,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号召全州各级党委组织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开展以“珍爱生命、反对自焚”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近日州政府又发表了《老百姓安宁祥和的生活不容破坏——告全州各族人民书》,郑重地向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发出严正警告:“你们的所作所为法理难容、教规难容、人神共愤。如果有幡然悔悟、投案自首者,我们会依法宽大处理。否则,必将缉拿归案、严惩不贷。”
  告人民书的发表,进一步掀起了全州各族人民强烈反对自焚,珍爱生命的热潮,大家纷纷表示,要高举“反对分裂、依法办事、珍爱生命”的旗帜,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坚决制止分裂分子的各种捣乱破坏活动,坚决维护好甘南的和谐与稳定。
  广大僧俗群众说,寺院和僧众要发扬爱国爱教、持戒守法的优良传统,进一步站稳立场,协助党委、政府做好信教群众工作,最大限度地孤立分裂分子。全州各族信教群众也纷纷表示,要进一步擦亮眼睛,明辨是非,不信谣、不传谣,珍惜来之不易的安宁祥和生活,抵制各种教唆利诱,坚决反对自焚行为,积极检举揭发犯罪事实,自觉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全州广大干部普遍认为,甘南目前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期和机遇叠加期,各族干部群众应该把全部精力放到加快发展上来,努力争取甘南和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只要大家不动摇、不懈怠,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顺利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
  是啊,谁是真正关心我们的人?回溯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自1953年10月我州建州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实现了从封闭保守到开放进步、从贫苦落后到跨越式发展的伟大社会变革,全州呈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宗教和顺、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历史巨变,在牧区实现了草场承包和牧民定居,实施了“农牧互补”战略,免除了农牧业税,落实了包括寺院僧侣在内的农牧民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建立了农牧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了义务教育,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可以说,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没有社会主义制度、没有团结稳定的社会局面,绝不会有今天这样的美好生活。
  如今的甘南,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发展阶段,是经济增长最快、发展质量最好、综合实力提升最为显著、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州委、州政府为解决农牧民群众增收问题,自2006年贫困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在我州8县市135个村实施,试点规模和资金投入不断扩大。今年省上已下达我州互助资金项目86个,安排财政扶贫资金1780万元,项目数量和投资规模都超过了以往多年的总和。据统计,截至今年8月份,全州135个贫困村的互助资金总量达到2617.81万元,入社农牧户7574户,累计发放借款1050.75万元,受益农牧户1227户,累计回收到期借款664.07万元,回收资金占用费75.38万元。
  为了全州各族人民有舒适、美好的生活环境,大力实施“生态立州”战略,把发展设施农业、生态移民、水源涵养、植树造林作为生态建设最重要的工程,大规模进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荒山造林、退牧还草、生态移民等,使黄河、白龙江、洮河流域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由恶性循环逐步进入良性发展阶段。同时扎实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全州各级绿化部门坚持以基地建设为重点,义务植树与重点生态工程、绿色通道及新农牧村建设相结合,在合作城区四山、卓尼上卓沟、舟曲南山、迭部北山等地新(续)建义务植树基地26处,总面积达3万亩。
  2008年,我州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包括生态保护与修复、农牧民生活生产设施、保护支撑体系三大基本方面、17项重点内容,总投资44.51亿元。5年来,国家共安排甘南黄河项目游牧民定居工程、草原鼠害综合治理、青稞基地建设、牛羊育肥小区、奶牛养殖小区、农牧户养殖设施建设等6个项目,累计完成总投资16.12亿元。防沙治沙取得一定成效,目前在玛曲县西科河林场建成高原治沙苗木繁育基地15亩,在黄河沿岸沙丘区,采取经多年试验效果较为明显的以乡土柳树、牧草为主的灌草结合模式,完成治沙造林12万株,种草400亩,实施草场禁牧、休牧700万亩,补播改良草场160万亩。全州水源涵养功能逐步增强,生态环境得到逐步改善。草原鼠害综合治理项目在全州6县市47个乡镇展开,通过人工捕捉、招鹰灭鼠和生物毒素灭治的方法,综合治理鼠害草场61.46万公顷。
  在玛曲县尼玛镇,一排排独具藏族风格的牧民定居房引人注目。主人扎西热情地将记者让进家里,整洁的客厅里摆放着崭新的沙发,地面铺着淡红色的瓷砖,四面墙壁都进行了装潢,各种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他说,现在生活很方便,学校、医院都在家门口,还有敬老院呢。一个个实例说明,甘南的城乡面貌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老百姓的生活蒸蒸日上。
  作为《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甘南黄河项目游牧民定居工程共完成入住游牧民14524户73708人,配套建设定居点巷道141.98公里,人畜饮水管道189.2公里,架设农电线路462.8公里,新建和改建学校47所,配套建设卫生室82所,新建敬老院3所。到2011年,全州建设牛羊育肥小区暖棚4603座。同时,转移天然草场超载牲畜,减轻天然草原压力,极大地缓解牧区草畜矛盾。通过奶牛养殖小区建设项目的实施,建设暖棚651座,农牧户养殖暖棚2956座,促进了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达到了生态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的,遏制了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趋势。
  为了切实把城乡低保提标这项2012年省政府确定的为民办实事项目办好、办实、办出成效,今年全州城乡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及农村五保供养补助标准再次提高,这项惠民政策使全州3.79万城市低保,16.14万农牧村低保和4506名农村五保供养保障对象受益,享受到党的阳光雨露。据悉,从2012年元月起全州城市低保提高15.5%,合作市达到241元/月·人,临潭等七县达到213元/月·人,月人均补助水平达到235元(含物价补贴);全州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1488元,月人均补助水平达到89元;农村五保供养省级补助标准由2011年的年人均1400元提高到1800元,县市配套资金每人每年不低于600元,全州农村五保供养年人均标准不低于2400元。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资金按月发放,由代办银行直接划入保障对象账户。
  为了确保城乡低保工作公平、公正,实现阳光运行,州民政局和州财政局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上报州政府予以批转,根据实施方案,各县市将严格规范和完善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申请、受理、评议、公示、审核、审批等操作程序,严格落实评议、公示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并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定期审核制度,将符合低保条件的困难家庭和农村五保供养人员及时纳入保障范围,不符合条件的及时退出,家庭经济状况发生变化的及时增发或减发,切实做到动态管理、应保尽保。
  目前,各项惠民利民政策已切切实实惠及我州各族人民群众,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人心思稳、人心思富是大趋势,是任何人阻挡不了的。让我们携起手来,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果断制止分裂分子的各种破坏活动,坚决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干扰,挫败一切敌对分子的分裂图谋,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加幸福美好。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