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君武
沿着卓尼县洮河两岸的“长廊”一路向西,一排排整齐的日光蔬菜温室在晨曦里泛着银白色的光芒,到处是农民忙碌的身影。以前这里还是一块块长满小麦、马铃薯、油菜、蚕豆等传统农作物的庄稼地,现如今农民们改粮种菜了。 迈出规模发展蔬菜产业的第一步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说到开始推广日光温室蔬菜种植的那些日子,县蔬菜办的工作人员深有感慨。当时农民冷嘲热讽:“我们祖祖辈辈种粮食,现在要种菜,你们胡弄啥哩。”怎么办?工作人员和村干部深入农户,讲优惠政策,讲优势条件,讲市场潜力,一次次解释,一次次劝说,个别农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开始建棚。县上趁热打铁,给建棚的农民提供了钢材支架、塑料薄膜等材料,帮助联系贷款、种子,为每座大棚补助20000元建设资金……就这样,一座座温室在洮河岸边建了起来,到2011年春节前后,鲜菜上市了,且卖得异常火爆。看到种菜的乡邻们赚了钱,原来不愿种菜的农民眼热了、心动了,纷纷打起了种菜的念头。 卓尼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接壤的褶皱地带,发展温室蔬菜的条件得天独厚。日照时数长,根据卓尼近50年气象资料测算,卓尼日照时数是60%,比我国最大的温室蔬菜基地——山东寿光日照时数还要高20%;洮河沿岸水资源丰富,没有污染,而且土地连片集中,非常适宜于规模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2000——4920米的高海拔,气温低病虫害就少,便于管理,还可以降低成本;市场潜力巨大,周边县市还没有大规模发展温室蔬菜。在内外因具备的条件下,2008年,该县成立了蔬菜产业化办公室,迈出了规模发展蔬菜产业第一步。 “既养羊又种菜,每天都有钱进” 天刚放亮,柳林镇奤盖村村民就忙活起来,揭草帘,摘蔬菜,测温度、湿度,与技术员一起察看蔬菜长势。杨文奎是奤盖村最早建棚的农民之一。最初他也转不过弯,“地都种菜了,一家人吃啥?”在乡村干部的一次次解释和动员下,他建起了村上的第一座大棚,实现了当年建棚当年出菜当年赢利。现在,他从天水聘请了2名技术员,雇了4个当地村民,还买了农用车,每天忙着把新鲜蔬菜送到岷县、合作等周边市场,销路特别好。“我去年建了8个大棚,今年准备再建9个。”尝到甜头的杨文奎话里透着自信。 年过半百的胡德玉老人也建起了蔬菜大棚,还养了70多只羊。虽然只有1座大棚,但经营得很红火。胡德玉老人给我们算了一笔帐,种小麦1亩地产250公斤左右,除了人工、肥料等成本,一年到头赚不了几个钱,遇到灾年还要亏本。种菜就划算多了,去年10月份建的大棚,不到半年就净赚了近1万块钱。他种菜的肥料全部用自家发酵的农家肥,不但成本低,而且蔬菜长得特别好,在市场上很抢手。“既养羊又种菜,每天都有钱进。”老人憨厚地笑着说。 胡拉目九一家四口人,两个孩子正在上学。去年他去内蒙古打工,由于没有技术,加上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没找到活干就回来了。到家后听说种菜能赚钱,就在自家的地上建了1个大棚。每天一大早,胡拉目九就和媳妇把自家大棚的蔬菜送到县城去卖。“收入比在外面打工强。”胡拉目九表示不准备出去打工了,一门心思务好自己的大棚。 柳林镇奤盖村村委会主任张杰告诉我们,相对于其它项目,大棚蔬菜投入较少,技术易学,见效快。而且今年省上出台了联村联户的扶持政策,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短平快”项目。今年全村100多户建了130多座大棚。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走进卓尼县蔬菜产业化办公室,看到了这样一组数据:2008年全县建成日光温室32座。近年,县上计划建设日光温室350座,引导农民成立3个蔬菜产业合作社,申请无公害绿色蔬菜认证、注册卓尼高原系列蔬菜商标等工作也将同步开展。 透过这些数据,我们看到了现代设施农业潜在的巨大经济效益。但在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日光温室布局分散,给技术服务造成一定困难;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普遍存在缺乏技术、管理粗放的现象;缺少懂现代农业经营生产的专门人才,农民对市场开发和潜在风险以及依靠科技创新打造品牌、延伸产业链条的意识不强。这些问题无疑给当地党委、政府的蔬菜产业化发展之路提出了新的挑战。 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是,卓尼温室蔬菜产业的发展就像洮河生生不息的潮水奔涌而来,卓尼农民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第一步。产业帮民富,彩练当空舞,有了这第一步,相信洮河两岸的农民日子会一天比一天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