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例研修”模式解决的教学问题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从2006年开始承办甘肃省“藏汉双语”师资培训项目,对藏汉双语师资培训模式积极探讨,不断创新,最终形成了藏汉双语师资培训的一种新的模式——“课例研修”模式。这种模式是根据我省藏汉双语师资培训的实际情况和培训经验提炼和总结出来的,是在常态培训过程中,让参培教师团队围绕一个主题,围绕课堂教学,采用课堂研究的方法与技术手段,持续学习与持续实践的研修过程。它经历了:学习、设计、教学、反思——再学习、再设计、再教学、再反思——继续学习、继续设计、继续教学、继续反思,并在学习中总结、提炼、升华。它具有经验、理论、实践结合与交织、融为一体的特性,是基于先前经验的实践与新行为发展为新经验的过程,是对他人经验进行分析、整合并吸收为自己经验的过程,是将藏汉双语师资培训课程理论与实践知识内化为学员自己的教学知识结构的过程,是参培教师把对教学实践的深入思考自觉地转化为课堂教学智慧与技能的过程,是参培教师把研修体会、收获提炼、整理为文本或视频等形式的主题研修成果的过程,是将研修团队中每个成员个体的隐性知识在相互依存的群体研修中展现出来成为群体教学智慧的过程。此外,藏汉双语师资培训“课例研修”模式实行三轮做课,它很像以往做公开课前的磨课的过程。但是进行藏汉双语师资培训课程“课例研修”的目的不是教学水平的“亮相”、教学技能的“示范”与教学研究成果的“展示”,它的终端不是教学比赛“获奖”,当然也不是在刊物上发表文章,而是为不断解决参培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参培教师依靠群体在自己的岗位上更快成长、更好发展。这就决定了组织、参与藏汉双语师资培训“课例研修”,就要去“功利”化、去“表演”化、去“示范”化。只能是为学员“发展”而研修,在研修推进的过程中体验并收获学习的快乐、研究的快乐、教学的快乐和成长的快乐。 在“藏汉双语”师资培训“课例研修”过程中,我们一是强调组建合理的研究共同体,发挥来自大学研究人员、研修员和教师三方各自的优势,避免参训教师在研修中同水平甚至低水平的重复。二是倡导平等、民主的教研文化。教师既是被研究者,也是研究者;要研修关键事件,追求教学行为的跟进。三是重视对学生学习效果和学科教学知识的研究。四是课例研修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学习收获来评判一节课的成败。五是课例研修能够将日常教学与研究、培训融为一体,为改进教学行为而研究,在研究中开展培训。培训的内容是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下动态生成的,培训形式不是培训者对被培训者的单向传授,而是依赖于培训者与被培训者之间的互动。六是关注教师的实践经验和主动的深度参与,更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契合。 “藏汉双语”师资培训“课例研修”模式注重教研员和教师共同得出最终成果。强调在真实自然的教学情境中观察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直接接触,不仅直接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还要了解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状态和社会文化环境。这样就有利于研究者理解被研究者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进而理解他们对自身行为的解释。在“藏汉双语”师资培训“课例研修”模式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借鉴了行动研究的方法,从“藏汉双语”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出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行动去研究,借助课堂观察和实录分析的手段,让参训教师自己来设计、反思和再设计、再反思,寻找“藏汉双语”课堂教学的最佳切入点。 通过研修克服了在“藏汉双语”师资培训过程中提高参培教师研修技能和实践智慧难的问题。通过集体合作解决了“藏汉双语”师资培训日常教学、研修和培训相契合的问题。通过教学设计克服了培训过程中“功利”、“表演”和“示范”,真正实现了为“藏汉双语”教师的发展而研修。通过研修共同体克服了以往“藏汉双语”师资培训效果持久力短的问题,形成了参培学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尊重、民主和谐的研修文化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点 更新了对“藏汉双语”参培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方式。强调教学行为的改进,是“藏汉双语”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需要。“藏汉双语”师资培训“课例研修”模式强调参培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藏汉双语”师资培训“课例研修”模式不是文献研修,亦非理论研究,而是“藏汉双语”教师自己的行动研究。行动研究的特点是为行动研究而行动,对行动的研究,由行动者研究,在行动中进行研究。提出了“三课三反思”研修范式。在“藏汉双语”师资培训课程“课例研修”模式中,我们倡导“三课两三反思”研修范式。参训教师在同伴与专家的帮助下,以课堂观察为工具,设计、反思,再设计、再反思。实现了“藏汉双语”教师年级教研组之间的研修。 三、“藏汉双语”师资培训课例研修的成效 一是增强了项目组成员学习、实践反思的能力和研究智慧。参与研修的广大一线“藏汉双语”教师的学习是基于案例的教学行为跟进的学习,他们感到“藏汉双语”师资培训课例研修的过程是自我发现、自我成长、自我超越的过程,为自己从经验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教师架设了阶梯,成为了教师研究状态下的生活方式。学科项目负责人由研修员担任,“藏汉双语”各学科之间常常进行有主题、无领导的小组讨论;他们自觉运用方法论回顾实践,探求教师培训策略,他们的专业判断力和对研修活动的设计、组织、指导和培训能力逐步提升,研究意识和总结提炼能力加强,为实现“藏汉双语”师资培训课例研修学科化倾注着自己的热情和智慧。 二是促进了我省“藏汉双语”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培育、发展了良好的研修文化。“藏汉双语”师资培训学科研修员带领多所学校的教师在共同研修过程中,充分挖掘各校的资源和潜力,优势互补;各校领导全力支持,教师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共同发展,促进了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专家和研修员逐渐成为“藏汉双语”教师专业化能力提高的促进者,项目参与人员之间建立了深厚情谊,成为合作伙伴。目前,许多“藏汉双语”师资培训项目参与学校已经将课例研修的操作模式迁移到教研组和学校的其他教学研修活动中,自觉解决教学过程中的真问题,帮助教师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调动了教师参加研修活动的积极性,开拓了校本研修的思路。 三是初步形成了“藏汉双语”师资培训“课例研修”的课程资源包。“藏汉双语”师资培训“课例研修”项目具有“主题延续、分段推进、人员滚动”的特点。几年来,参加中、小学10多个学科的“藏汉双语”教师与学校领导参与了“课例研修”项目的工作,培训“藏汉双语”教师500余人,累计做课280多节,已完成课例研究报告12篇,发表相关文章4篇,研制课堂观察表30多份,收集教师课堂实录、研讨实录、反思日记、随笔数十万字。开发了一批适应新课程的“藏汉双语”教学文本课例和视频课例,积累了大量过程性研究资料。编写一册《“藏汉双语”师资培训课例研修手册》。 (学院宣传部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