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三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南日报>> 2012年11月15日 >>03版:三版


“大衣哥”的娱乐圈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2年11月15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我们常常只看见名人华丽的外衣,却并不了解他们背后的苦寂。“大衣哥”朱之文,一个从农民到名歌手的蜕变,或许正是对华丽与苦寂的最好诠释。
  在选秀流行的年代,“大衣哥”朱之文凭借他的“军大衣”、“农民身份”脱颖而出,一跃成为时下最红的选秀达人之一。在红人频繁更迭的选秀江湖,引发人们持续关注至今的,似乎也只有“大衣哥”。
  不久前,“大衣哥”放话,说他累了,想退出娱乐圈,引起公众一片哗然。人们想不明白,在人人都想出名、上位的今天,已站在聚光灯下的他怎么会舍弃名利双收的娱乐圈?
  面对公众的质疑,“大衣哥”摇头苦笑:“没出名之前,我在工地上搬砖、搬瓦,事一完就回家休息了,可现在事情永远干不完,做访谈、学唱歌、演出,一个接着一个,就算我生病,打着吊针,还得往前赶。”说到这里,朱之文有些哽咽,停顿数秒后,他又说:“如今,我想回家,去地里转转,去河边唱唱歌,到左邻右舍串串门,唠唠嗑,我的心就踏实了。”
  话里透着辛酸和无奈,似乎名人也并不是一件多么荣耀的事儿。
“大衣哥”
  对于出名,朱之文直呼意外。
  2011年3月,爱唱歌的朱之文在工友的鼓励下参加《我是大明星》的选秀比赛。
  那天,他身裹军大衣,头顶毛线帽,站着标准的丁字步,像根木桩似的立在舞台中央。朱之文是个地道的农民,从没见过这么绚烂的舞台,他紧张得直哆嗦,结结巴巴地自我介绍道:“我叫朱之文,是单县郭村镇朱楼村的一位农民。”
  此时,《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前奏响起,他稍稍平复心情,跟着音乐唱起来。他的声音浑厚嘹亮,如杨洪基原音重现,观众纷纷起立,为他鼓掌呐喊。连评委也跟着他唱起来了。
  曲末,评委问他:“你怎么穿件军大衣就上场了?”他挠挠头,不好意思地说:“我只是一个农民,没钱买华丽的衣服,身上穿的,还是家里最拿得出手的。”他告诉大伙儿,这件军大衣是他的河北廊坊蔡庄的旧货市场花20元买的。但这件便宜货却让万千网友热捧他,并亲切地称他“大衣哥”。如今,这件军大衣他却再也穿不了了,“谁去了都想看俺的这件军大衣,俺挂三轮车上了,让邻居家的狗把袖子撕烂了。”
  他参赛的这段视频被一网友传到网上,短短两三天,点击量就超过百万,他迅速蹿红网络。有人拿他跟旭日阳刚比较,认为他唱得更好,说他才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农民歌手。
  这段视频还引起了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宋英杰,以及歌唱家于文华的注意,他们被他淳朴和嘹亮的嗓音打动,并引推荐参加《星光大道》、《我要上春晚》等栏目,还于2012年2月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的龙年春节联欢晚会和元宵晚会的舞台。
  一时间,朱之文成了炙手热的人物,一个农用三轮车商找他代言,出价30万元,更有企业开出100万元的高价请他做广告,对于全家年收入只有五六千的朱家来说,100万元是他们几辈子也挣不来的,村里人都说,这下,他要发达了,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竟然拒绝了,他只憨厚地说:“我只是喜欢唱歌。”
爱唱歌的“三大嘴”
  今年43岁的朱之文是山东菏泽单县郭村镇朱楼村人。12岁那年,父亲去世,由于家庭贫困,他只上了小学二年级便辍学回家帮母亲种地、砍柴。在出名前,村里人几乎不知道他的大名,只知道他嗓门高,嘴巴大,在家排行老三,都叫他“三大嘴”,对他的印象是脾气好,心眼好。
  在参加比赛前,朱之文从未接受过专业训练,唱歌只是他的爱好。他平时在家种地,农闲时就外出干些泥瓦匠的力气活挣钱,但不管是种地还是打工,他一有空就会练嗓子,田野里、堤坝上、树林里,都是他天然的练歌房。
  他最喜欢在夜里两三点起床,跑去堤坝上练歌。“其实,我也不愿意起床,就数:‘一、二、三、起!’脚往上一翘来个鲤鱼打挺,就从床上起来了,这个环节不能慢,慢了就又会倒回床上睡觉。出了房门,先在院子里跑一圈,把精神提起来了,再跑着步子去练歌。”
  他站在像房子一样高的堤坝上练嗓,“刮北风我脸朝北,刮南风我脸朝南,吹得我的身子都晃,手都冻烂了,耳朵都冻出血了。”他每天都得这样练三四个小时,直到天亮了,看见人家出来干活了,他才回家。
  他家里还有一间六七平米的私人练歌房。屋里有架旧电子琴,是他几年前在北京打工时一位老太太见他爱唱歌送他的。他其实不会弹琴,也就跟着键盘练练哆来咪。他家的曲谱大多是上世己六七十年代的革命歌曲,却是他唯一的音乐教材。记者看见,书已泛黄,有些页落的边角已有些残缺。
  他对音乐的这份执着并不被外人所接受,村民私下议论,说他不务正业,是个神经病。的确,这些年,村里几乎家家都盖起了红瓦的新砖房,惟独他家还是土墙房,大白天也透不进光,屋子格外幽暗。
  可谁也没想到,这个在村里瞎嗷嗷了30年的“三大嘴”竟然成了名人。而那名不见经传的村庄,也因为他热闹起来。
  每天都会来很多人,有采访的,有问候的,家门口被堵得水泄不通,甚至连他家的房顶都被踩塌了。村民们不再说他脑子有病,反而个个都夸他为村子增了光,添了彩。对此,他只有摇头苦笑。
出名不出轨
  在朱之文心里,他觉得最感激、最愧疚的人是妻子一一李玉华。
  李玉华是一名普通的农妇,她不懂音乐,更不了解音乐,但她却支持丈夫的一切决定。为了减轻他的家庭重担,她一边承担家里的农活,一边照顾婆婆和孩子,从无怨言。
  家里最困难时,只剩下一块四毛钱。就这点钱,还是李玉华去各家收的破凉鞋、酒瓶子、塑料袋卖来的。
  屋漏偏逢连夜雨。那会儿,正巧赶上朱之文牙疼。没钱看病的他只能含凉冰镇痛,可凉水怎能镇得住呢,他疼得在屋里嗷嗷叫,李玉华心疼他,第二天就到镇上把头发剪了,卖了200多元钱,她把200多元钱和家里仅有的一块四毛钱递给他,说:“先把牙看看吧。”他接过钱,望着妻子只剩一寸长的短发,心酸不已,他扭过头,泪水早已模糊了双眼。
  都说夫妻只能共患难,不能共荣华,这不,刚混出点名堂的朱之文就开始闹流言蜚语了。
  今年5月,网上流传朱之文和李玉华离婚了,对此,朱之文很气愤,他说:“就凭她当年对我的好,我就不能昧着良心干这啊!我出名不出轨。”
  说到家,朱之文低下了头,沉默半晌才说:“我的家已‘四分五裂’了。”因为演出,他很少回家,李玉华一人在家种地看房子,只在需要她和他一起做节目时,两人才能聚到一块,而儿子和女儿又在单县一个私立学校上学,很少回家。“不出名前,虽然过得穷,但是一家人很团结,现在有名了,一家人几个月都见不上一面。”朱之文很怀念以前的生活。
  他已记不清是哪一年,却清晰地记得李玉华在新疆采完棉花回来的那一夜。
  那天,她给他打电话,说要回来了,他激动得一夜没睡,一大早就跑去车站接她。一见面,媳妇就问:“你怎么瘦了?”他看着媳妇憨憨地笑。媳妇从裤兜里拿出葡萄干给他吃,虽然为了省钱,买的是最不好的葡萄干,但他心里很暖。说起当初的情景,朱之文泪流满面:“有钱了,却不代表我能过上好日子。”
玩不转的娱乐圈
  如今的朱之文很忙,不是在演出就是在接受访谈,或是在一个城市赶往另一个城市的路上。
  2012年7月15日,朱之文参加了央视贵州铜仁七天乐活动。在现场互动时,他一度头晕摔倒在地,但敬业的他硬是爬起来坚持演到节目结束,才被送往医院,好在只是感冒发烧并无大碍。
  7月16日,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到青岛参加晚上的演出。
  记者见到他时,他刚于7月17日上午乘高铁回到北京,参加《我要上帮免》的录制。
  采访被安排在录制的间隙,由于还在生病,他一面打着吊针,一面跟记者聊天。他说他出名前连药都没吃过,可现在又是脂肪肝,又是血压高,“主要是休息和吃饭没规律,一没规律就上火,一上火就牙疼,一牙疼就不吃饭,然后身体就垮了。”沉默半响他又摇头道:“哎,还不如不出名呢!不出名,就不做节目了,也不会生病,就算生病,在家里媳妇烧个汤,找个大夫看看,说说话,多好啊。”他自我调侃:“名是出了,可也付出了健康的代价。”
  因为健康原因,他曾在今年4月时说想退出娱乐圈,话一出,却引来一片质疑。有人说他炒作,有人说他不知足,更有粉丝打电话威胁他,如果他退出就跳楼……这些,让才在娱乐圈混了一年多的朱之文恐惧、无奈、害怕、担忧。“娱乐圈并不是外入看上去的那么光鲜,在我看来,是个苦活。”农民出身的他,似乎尚未玩转娱乐圈。而在看似光鲜的背后,他却被疾病、孤寂、迷茫、困惑缠绕。所以,成名以来的这一年,他甚少回家,就算回家,在家也待不过两天。“一回家,就会来好多人。有借钱的,有求帮忙打官司的,甚至有人托我去美国帮他买绵羊的。”朱之文无奈地叹息道。
  其实,许多草根明星出名后都搬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脱离了当初的人和事。但朱之文却没签约任何公司,也不要经纪人,一切演出由他自己来接,身边只跟着他的一个邻居帮他打点,他说他喜欢农村,家里的地还种着,那是他沮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或许,在心底依然想拥有一片纯朴的净地吧。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