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1版:一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南日报>> 2012年11月23日 >>01版:一版


幸福绽放在百姓脸上
——我州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工作纪实记者 马云 王满辉 冶晓辉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2年11月23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深秋十月,穿行在卓尼山峦村落间,处处生机盎然,随着新农牧村建设的持续推进,新风貌、新气象、新变化悄然渗透到洮河两岸的每一个村落,日子越过越好,幸福绽放在百姓脸上。
  走进羊化村,只见一条条水泥路两旁绿树成荫,一排排红砖到顶的农家小院整齐漂亮,有线电视、电话网络已经普及,自来水、沼气拉进了农家小院,村里还修建了文化广场、敬老院、卫生所、农家书屋……闲不住的村民忙里忙外喜笑颜开,呈现出一幅生产发展、环境优美、乡风淳朴的农村新画卷。
  村民纷纷说:“以前,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长满杂草,房子破旧,垃圾堆满街道,现在,规划整齐的砖房,硬化的村道,干净整齐,自来水通到了家里,真是和以前有着天壤之别啊。”羊化村的变迁是我州全面落实党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使各族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州委、州政府坚持把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经济任务和民生任务,全面落实,一件件惠民实事,播种了希望,点燃了激情,托起一座座崭新房屋,撑起一片片致富蓝天,放飞一个个美好梦想,为促进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11年全州落实的强农惠农政策多达52项,自惠农财政补贴支付方式改革以来,通过“一册明、一折统”方式发放27项惠农财政补贴资金共计5.59亿元,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给弱势群体更多关爱
  勃兴之间,民生为大;和谐发展,民生为先,社会保障是整个甘南发展中最大的民生。
  全州社会保障体系全覆盖全保障逐渐变为现实,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网络越织越密,为农牧民群众带来了甜在心头的幸福感受。而这一项项爱民亲民惠民实事,更像座座五彩缤纷的“连心桥”,将各级党委、政府与全州人民群众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
  墨绿色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在夏河县曲奥乡木竹沟村的杨春涛眼中是一个“宝贝”。她说:“自打有了这个小本子,我看病就能报销医药费了。”
  杨春涛是一名中学生,患有白血病,住院先后用去了16.5万多元,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这是很大的一笔费用,高昂的医疗费像一座大山压着这个家庭。
  “新农合按普通住院费最高年封顶线8万元报销后,又通过大病报销1.4万元,夏河县合管办积极向县民政局衔接又给了3万元的医疗救助,不然像我们这样的家境,哪能长期坚持治疗。”杨春涛念叨着:“有这个本子,可真好。”
  近年来,我州不断提高农牧民看病报销比例,实打实的实惠,让新型农牧村合作医疗大受农牧民欢迎。2005年启动新农合工作以来,群众参合率逐年提高,到今年10月,全州参合人数达52.3万人,参合率达到98.6%,政策范围内住院补偿比例将超过75%以上,住院实际补偿比达到60%。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运·大同篇》中,先贤曾对社会功能的完善提出过的幸福梦想在甘南草原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洪水娥今年80多岁,精神矍铄。提起这几年最让她高兴的事儿,那就是她每月能领到60元的养老金。洪水娥说:“不怕您笑话,刚发养老金那会儿,那叫一个兴奋,真没想到,老了,老了,还能给我们发‘工资’,我从心里感谢党和政府实行的养老好政策。”我州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已实现全覆盖,截至今年10月份,已向69319名60周岁以上老人发放养老金10824.9万元。
  在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之际,玛曲县12户孤寡老人高高兴兴地搬进了宽敞、明亮、舒适的“新家”——玛曲县积极筹措资金329万元,县民政局筹措50万元完成了配套和附属设施建设,今年11月建成了建筑面积达1800平方米,“四合院”建筑模式,集住宿、用餐、医疗、娱乐为一体的综合福利院。至目前,全州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由五年前的3769人增加到4368人,年保障标准由原来的1200元提高到现在的2400元。
  给弱势群体一份关爱,让每一个困难群众生活都有保障,让他们共享生活的温暖,是州委、州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一个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州城市低保对象由五年前的29711人,增加到现在的37570人,保障面由原来的17%提高到现在的20.3%;人均月补差标准由五年前的110元提高到现在的177元(不包括物价补贴),增长率为61%。
  翻阅那些陈旧的资料,一个个数字跃然纸上,它们随着年代的推移在迅速地跳动,而且每一年都跳出很远……
  我州农牧村最低生活保障从2006年10月开始实施以来,保障人数由原来的6.7万人增加到现在的16.14万人,占全州农牧业人口的28%;农村低保保障标准由最初月人均补差45元提高到现在的124元,人均月补助水平由原来的15元提高到现在的89元。
  单个的数字是死的,但一连串变化的数字却是活的,它能讲述那些被遗忘的故事和眼前的真实。救助资金的增加、救助面的扩大,使越来越多的农牧民群众得到及时救助,享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让农牧民生活更“保险”
  阿拉乡是碌曲县的一个半农半牧乡和省列重点贫困乡之一,乡党委、政府针对本乡经济发展基础差、底子薄的实际,为保障全乡基础产业无损失,健康稳步发展,今年,包村干部进村入户,对全乡的1675头牛羊进行了保险登记和保费收缴工作。期间,按照农林工作任务,认真完成了6740亩青稞基地和2500亩油菜基地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对全乡6000亩青稞进行了保险……这是我州开展农牧业保险,让农牧民得实惠的缩影。
  强农历历在目,惠农有目共睹,这是再度让农牧民得实惠最多的一年。截止今年第三季度末,全州承保牦牛71.3万头、藏羊92.2万只、奶牛259头、能繁母猪8513头、青稞50578.5亩,共计保费金额10346.8万元。截止目前,己经赔付到农牧户的赔款金额达7135.54万元。
  “遇到雪灾,牛羊经常几个月吃不上草,而且温度低,牛羊消耗的能量大,牛犊、羊羔就会被冻死。以前要受了灾,好几年都缓不过劲来,现在上了保险,我心里就踏实多了。”玛曲县曼日玛乡牧民更白的一席话道出了牛羊保险的好处。
  近年来,我州坚持每年为群众办成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今年省上下拨我州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401.07万元,粮食直补资金280万元,农资综合补贴资金2165万元,拨付合作市2011年能繁母猪补贴资金38.8万元,拨付我州省直管县2011年能繁母猪补贴资金251.7万元,截止目前,已全部通过“一卡(折)通”财政惠民资金支付方式发放到户。省上下拨我州2011年国家畜牧良种补贴资金334万元,下拨我州2012年奶牛良种补贴资金11.1万元,已以冻精实物形式直接补贴给农牧户。
  这是一串有温度的数字。这串数字的背后,是广大农牧民群众深深的感动,是州委、州政府情牵民生、心系民情的真实写照。2011年度全州共争取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2.83亿元,截止2011年底下达各县市2011年度补奖资金2.77亿元。各县市已通过惠农财政补贴“一册明、一折统”的方式兑付到户补奖资金22978.17万元,占应兑付资金的83.02%。
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近年来,通过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努力,教育惠民政策全面落实,为我州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全州8县市“两基”工作经过七年攻坚,于2010年通过省级验收,2011年高标准通过国家验收,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升。
  收费上学已经成为过去,取代而来的是对高中以下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两免一补”政策和生活费补助政策。“现在教育政策真好啊,不但孩子上学不收费,而且还有补助!”李小花的妈妈王女士说,“听说对学生的补助在提高,我们打心眼里高兴!”
  李小花是临潭县石门乡中心小学学生,今年10岁,由于家庭情况不好,还有个妹妹在上学,父母曾一度有让她辍学的念头,可是教育惠民政策的实施,使得她能够继续受教育。“我们在学校每天早上能免费领到一个鸡蛋、一包牛奶,还有午餐补助!”李小花的笑脸让我们看到了童年的天真和快乐。营养改善计划不但让学生乐于上学,也有助于他们成长阶段身体和智力水平的提高。
  2005年起,我州全面实施“两免一补”政策,2006年全面实施农牧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2007年之后,全州所有寄宿学生享受的生活费补助逐年提高,截至目前,落实免除学杂费补助资金4150.8万元,补助公用经费和取暖费40121万元,生活费62082万元。2012年,国家下达我州膳食补助5806万元,全面启动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州87787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受益,大大改善了我州广大农牧村学生的生活营养条件。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学生才让吉出生在玛曲县一个普通的牧民家庭,由于家境贫困,上大学之后他享受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10000元。他说:“助学贷款让我上了大学,很感谢政府的好政策!我一定会努力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他腼腆的笑容显出的是满满幸福。
  我州建立了涵盖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中职教育在内的贫困生资助机制,2010至2012年,全州共下达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和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教育资助资金1063万元,累计10828人次受益,中职生国家助学金覆盖面不断扩大。截至目前,共落实中职助学金2291万元,资助面达到100%。2007至2012年,全州发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7570万元,支持贫困家庭学生17510人次,全州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的目标。
  “‘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这是教育系统的大目标,也是我州教育部门工作人员的不懈追求,我州农牧民家庭情况千差万别,但是受教育的机会是均等的,只要孩子们刻苦学习,我们没有理由让孩子们因为贫穷而没有文化!”州教育局局长尚学杰这样说道。
让更多的人实现就业
  卓尼县中专毕业生李生平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他通过小额担保贷款贷了5万元,和朋友合伙开了一个手机经销部,他说:“我毕业好几年都没有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这不,经过人社局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开了这个手机经销部,心里踏实多了,呵呵,还有自己当老板的感觉,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生活得更好一点。”李生平朴实的话语中,显现出了年轻人干事创业的干劲。
  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安旭林说:“我州小额担保贷款当年发放额从2006年的107万元增长到2011年的8978万元,累计发放15567万元,直接扶持3600人创业,带动吸纳2500人实现就业再就业,小额贷款圆了我州大中专学生的就业梦,激发了全社会的劳动创造力,也化解了一定程度的社会矛盾,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如果说小额贷款是就业的源动力,那么贫困劳动力培训则是再就业的催化剂。近年来,我州贫困劳动力培训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把贫困地区普通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贫困户“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一项新产业和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三大重点工作之一,不断创新机制,加大工作力度,做强做大扶贫培训工作,有效地增加了贫困农牧民收入,推动了我州扶贫开发工作,促进了全州贫困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5岁的张玉平是临潭县羊沙乡人,每年都外出打工,他参加了由临潭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举办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班,学习钢筋工技术。“我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是通过技能培训,懂得了很多钢筋工的实用技术,拿到了《技能培训证书》,现在能在工地当监工了,活轻了,工资高了,干活也有自信了,而且工资也有保障,相信我会越干越好!”他乐呵呵地说。
  “截至目前,我州通过实施雨露计划,累计完成贫困农牧村劳务技能培训5.27万人,输转贫困劳动力4.76万人(次),其中组织输出1.85万人(次),自谋输出2.9万人(次),创建州级劳务培训基地10个,实现劳务总收入8.63亿元,劳务收入占到贫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21.5%;全州累计完成‘两后生’和‘一村一名大学生’投资2820万元,培训‘两后生’10523人,完成‘一村一名大学生’760多人,培训范围从最初的六县市扩大到全州八县市的524个贫困村,培训内容从过去的家政、缝纫扩展到现在的机电、数控、导游、计算机、汽修等多个专业,通过培训有10102人实现了劳务输转就业,输转率达到96%,有9192人稳定就业,稳定就业率达到91%以上。”州扶贫办主任董振国说,“全州农牧村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犹如一股股清风,一滴滴甘露,滋润了农牧民求知若渴的心,也为全州广大农牧民外出就业和勤劳致富创建了一个坚实的平台。”
  强农惠农政策像一股和煦的春风,播洒着党和政府的关爱与雨露,鼓足了73万草原儿女建设幸福甘南的干劲,大夏河之滨,白龙江河畔,黄河源头,洮河岸边,昂扬奋发的干部群众走在小康社会建设大道上,意气风发,戮力前行。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