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版:二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南日报>> 2012年11月26日 >>02版:二版


甘肃民院主动服务农牧村基础教育发展
——甘肃民院实施援教顶岗,创新教育实习模式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2年11月26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观。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仍与城市和发达地区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分散、偏远、贫困的农牧村地区,长期存在教育资源短缺、办学条件落后、师资结构不合理和教师整体素质偏低等突出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甘肃民院开始了艰辛的探索,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援教顶岗的新型教育实习之路。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的主要生源地及服务区域为甘肃省各少数民族地区,在校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占70%以上,学校承担着为全省民族地区中、小学培养师资的重任。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一贯坚持面向全省少数民族地区、面向边远农牧村的办学目标,为甘肃各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输送了大批合格师资。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援教顶岗”教育实习是指我院师范类专业高年级学生在修完专业主干课程和教师教育类课程,经过有针对性的系统培训后,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农、牧区中、小学进行为期一学期的“全职”教师岗位实习。其组织形式为:在校大学生到农牧村学校的教师岗位上完成整个学期的教学任务,期间全面承担在职教师的岗位职责。“援教”即到地处偏远、生活条件落后、办学条件差的农、牧村中、小学支援教学工作。“顶岗”首先是补充农牧村教师队伍的岗位缺额和结构性缺陷,其次是顶替部分代教和临时教师,弥补在编教师的不足,同时减轻部分正式教师的教学负担,为他们提供培训、深造的机会。“实习”则体现了师范院校教育实习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这种实习方式,一方面,切实提高了我院的教育实习质量和水平,推进了我院的实践教学改革。另一方面,有效地缓解了众多偏远地区中、小学专任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的现状;同时我院以多种方式对基层中小学教师开展了对口培训工作,使农牧村教师的业务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
  实践证明,我院的“援教顶岗”是一种切合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特殊实际、可以实现“实习”和“支教”一举多得效果的教育实习模式。该模式一方面探索出了一条高等师范教育主动适应基础教育特别是农牧村基础教育发展要求,以实际行动为农牧村基础教育和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新途径,另一方面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有力地推动了我院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
  1.“援教顶岗”问题的提出
  “十一五”期间,甘南州尚缺少3280名中小学教师,临夏州共缺各类教师5482名。在小学主要表现为合格教师数量的缺少,在初中主要的问题是教师专业、学历结构的不合理,教学水平的参差不齐。其中部分学校甚至存在因缺少专任教师而导致国家规定的课程难以开齐的现象。经调查,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农牧村教育缺乏感情,不愿到贫困的农牧村任教;传统的教育实习时间短、学生登台锻炼机会少,甚至流于形式,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实践锻炼。
  针对以上实际情况,在总结我院多年来教育实习经验的基础上,我院提出了实施“援教顶岗”教育实习的思路。“援教顶岗”这一实习方式,有利于缓解上述民族基础教育的师资矛盾,并有效解决影响我院实践教学质量的瓶颈问题。
  2007年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教师〔2007〕4号)和甘肃省教育厅下发的〔2007〕13号《省教育厅关于转发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为我院的“援教顶岗”教育实习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2.我院“援教顶岗”实习已覆盖全省少数民族地区
  2006届共有299名学生在甘南州的59所中小学参加“援教顶岗”实习;从2007届师范生开始,进行大面积“援教顶岗”实习,2007届共有948名学生分别在甘南、临夏两地365所学校进行了“援教顶岗”实习;为了保证每学期教育实习时能继续派出相应专业的“援教顶岗”实习学生,从2008届师范生开始分春、秋两批全部进行“援教顶岗”实习。5年来,我院累计参加“援教顶岗”实习学生达5000余名,“援教顶岗”实习的学校已达566所,遍及我省各少数民族地区。
  3.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通过实习方式的的转变,强化了师范生的实践环节,将实践教学置于人才培养的突出位置,切实提高了实习质量,有效提升了师范生的教师技能。在“援教顶岗”实习中,学生独立完整地承担了一个岗位一学期的教学任务,通过高强度、长时段的“全职”岗位实践,促使学生尽可能地把课堂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刻苦钻研教学业务,较为全面系统地掌握教学规律,在实践中努力提高教师技能。并且养成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精神。
  大面积缓解了偏远地区中小学专任教师数量紧缺、结构不尽合理的矛盾。我院“援教顶岗”的地区基本都是偏远、落后的农、牧村,经济条件差、教育落后。这些学校新教师难以补充,现任教师流失严重,教师普遍趋向老龄化;音、体、美、英语等科目老师严重缺乏,多数学校的这些课程都由其他任课老师兼任,有的学校甚至无法正常开课。“援教顶岗”实习生的到来为这些薄弱的学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缓解了师资紧缺的困难,提高了义务教育的质平。
  “援教顶岗”实习让那些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落后,知识结构陈旧的教师能够有时间有机会接受继续教育,部分教师可以被“置换”出来参加我院组织的短期培训。通过培训,转变了农牧村教师落后的教育观念,提高了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改变了农村教育起点低的现实,实现了民族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双赢”。
  “援教顶岗”实习有效缓解了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压力。
  部分学生与实习学校达成了初步的就业意向,从而拓展了学生的就业渠道,真正实现了实习与就业的有机衔接。
  4.“援教顶岗”教育实习模式的创新点
  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援教顶岗”教育实习给师范生提供了承担岗位教师全部教学和管理责任的实践机会,这是一种对师范教育和教师职业技能的实践方案进行了科学创新的实习模式。其创新点主要在于构建了“全职”实习的模式,构建了与中小学合作培养教师的师资培养模式。
  开拓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在一学期的“援教顶岗”实习过程中,实习生深入农村贫困地区,亲身感受到农、牧村条件的艰苦和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落后,体会到农牧区学生追求知识的热望和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在艰苦环境中磨练了意志,增长了才干;加深了对国情、省情、州情的了解,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新了教育思想观念,增强了投身民族基础教育的使命感。
  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十分鲜明。“援教顶岗”切合民族学生及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特殊实际,尊重了民族风俗习惯,充分考虑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对实习生的特殊要求。
  有力地支持了民族基础教育。“顶岗”作用大,“援教”特色明显;农、牧村教师的培训成效显著。充分发挥了师范院校服务民族基础教育的作用,为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村基础教育做出了积极而重要的贡献,凸显了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在甘肃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5.“援教顶岗”教育实习模式得到了政府、教育专家及社会的肯定与好评。
  2008年12月24日,教育部升本改建评估专家组在我院“援教顶岗”实习基地——临夏市南龙中学视察工作时对我院的“援教顶岗”实习模式给予肯定;同时临夏州委、州政府、甘南州州委、州政府领导对我院新的实习模式表示关注、肯定与支持,认为我院的“援教顶岗”实习在缓解两个民族自治州农牧村教师数量紧缺、专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在部分县的“两基攻坚”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院宣传部供稿)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