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
19位家长的联名信,终于让学校劝退了一个五年级的少年,这是最近深圳一所小学发生的真实故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让人们怀有如此强烈的敌意? 他是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孩子,曾经就读于特殊儿童学校,有着相对不错的智商,钢琴演奏水平七级,没有攻击行为,母亲为了让他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把他转到普通小学。 但家长们不容。一个学期后,他们说,再不劝退这孩子就“不客气”。他想上学,学校不让他进教室,他溜进去,坐在最后一排;学校搬走了他的课桌椅,他站在教室最后,靠着墙,“站得老直,像一朵蘑菇”。 一声叹息。不仅仅为这个少年,更为他的同学们。这个特殊孩子的到来以及离开,会给他们的心灵留下一种什么样的示范效应?世界应该是宽容的还是狭隘的?对待特殊群体、弱者群体,应该予以爱心还是施以隔离甚或敌意? 家长们出于对子女的爱护,为孩子争回了清净的学习环境,但却错失了给他们提供“爱的教育”的机会,他们还用行为告诉孩子:如果存在哪怕只是微小的利益冲突,别说善待,伤害他人也是合理的。 也别光怪家长,整个社会忽视爱的教育已经太久了,我们已经忘掉了生活中还应有一些关乎精神的东西。这19位家长,都是五年级小学生的父母,他们已被“小升初”拖得身心疲惫,无暇顾及心灵养分。 但是,教育光注重学业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懂得爱。夏尊先生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个会爱的人,才会有包容、乐善、诚良等美好品质,这些都是生命中的精神养分,存在于人性深处,需要被激发。 但19位家长的联名抵制只是一方面,甚至不能代表大多数。北京有一位自闭症孩子,小学六年一直得到学校和同学的帮助。升入初中后,学校特意把他与小学的“好哥们儿”安排同班。军训时,“好哥们儿”拉着他的手给他鼓劲;开学第一天,“好哥们儿”的妈妈陪着他的妈妈站在校门外,目送他远去。 还有一些父母,带着两三岁的孩子,为自闭症儿童的康复做志愿者;一些教育机构鼓励学生去做义工,成为社会的志愿服务者。这些将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经历——看过了人间苦难,才懂得更好地去爱和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