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民院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完善课程体系,规范活动课程管理,实施“第一课堂带动第二课堂,第二课堂促进第一课堂”的一体化教学新模式,全面提升民族地区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一、活动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第一课堂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要求,以系统传授某一学科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活动;第二课堂是在学校的统一管理下,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组织或参与的学术、科技、实践、文体、劳动等活动。第一课堂侧重理论教学和系统知识的传授,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第二课堂侧重实践锻炼和学生个性的发展,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是育人的重要环节。 从上世纪80年代起高等学校在注重传统的第一课堂的基础上,开始广泛探讨将第二课堂引入大学生的学习中。国内各学校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在各个领域中积极探索活动课堂的模式,加强第二课堂的建设。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高校越来越认识到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素质教育的环境下,第二课堂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方面具有第一课堂不可替代的作用,两者相互联系、彼此促进、有机结合,是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件精神进一步指出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体制,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为着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整体推进学生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有机融合,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和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发明创造、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和大学生竞赛等活动,大力建设校园文化。 目前,国内高校都将开展活动课程作为多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条捷径,注重突出学生主体,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借此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但是,各高校在活动课程开展过程中均存在以下急需解决的问题:1.未能将活动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系统的对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从而导致活动课程的内容单一、零碎。应该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群体的特征将活动进行课程分类,使活动课程的大纲、内容、要求、实施逐一具体化、丰富化。2.建设主体不明确,大部分活动课程的建设只局限于学生管理部门。而真正的活动课程由于涉及的管理部门、人员多,必须由学校层面进行总体设计,将教务处、团委、教学系及学生管理和服务部门融入到建设主体之中。3.由于活动课程的自身特点的限制,未形成完善的活动课程管理体系和配套体系,从而导致活动课程不具备课程的要素,教学、管理存在漏洞,所以健全活动课程的管理体制、制度和配套制度,是活动课程能够持续开展、取得良好效益的基石。4.各部门、各层次人员重视不够,参与者的积极性未得到充分的调动,无法体现活动课程自身的价值和作用,从而长期使活动课程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所以必须将活动课程纳入学分体系,量化教师工作量,提升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是活动课程进入教学环节,具有与第一课堂同等的地位。 我院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学改革文件,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等活动课程在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为突破口,通过活动课程的探索与实践,切实把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劳动、创新学分等非正式课堂的活动纳入课程化管理,使得第二课堂目标更加明确,运行更加规范,以实践活动带动理论学习,使活动课程真正成为第一课堂的有机延伸和重要补充,为全程、全员育人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系统的创新活动课程的模式,构建 “两个课堂”一体化的教学体系。 二、主要解决的问题 1.创新顶端设计思路 从学校层面上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作为整体纳入的教学改革内容,进行总体设计,明确活动课程的内容、管理和所具有的价值,从而解决人们长期以来对活动课程的认识问题,使活动课程真正成为全程、全员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形成“两个课堂”并重的格局。 2.构建活动课程体系 把第二课堂按内容进行系统的分类,完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科学研究与学术报告、劳动和创新学分等模块,构成了稳定的课程大纲、内容、实施过程和评价体系,使每个活动都具备了课程化的标准。 3.健全活动课程制度 根据活动课程建设的特点和要求,建立符合活动课程特点的教学管理制度和相应的配套制度,将活动课程纳入学分体系,使活动课程管理规范化、流程化,量化教师工作量,充分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规范了活动课程的管理程序。 三、“两个课堂”一体化改革取得实效 “两个课堂”一体化改革,建立了活动课程管理制度、规范活动课程内容体系、形成活动课程管理体系,现已取得明显的成效。 1.活动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目前建成各类活动课程400余门,其中社团类41门,社会实践类121门,学术科研类279项,学术报告120场,创新学分团队10个。活动课程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建成院级示范类活动课程22门;国家级大学生暑期实践团队1个,省级团队3个,校级团队138个。形成了“每周一讲”、大学生论坛、艺术节、文化节、科技节、读书节、学科竞赛等系列活动课程,突出活动课程在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导作用。 2.学生积极性极大提高,参与人数不断攀升 通过对2008、2009、2010级学生各学年度参加活动课程情况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参与度由2007年的35%提升到了100%;90%的学生参与活动课程每周次数达到了1次;63%的学生参与活动课程每周次数达到了2次以上;21%的学生参与活动课程次数每学期在10次左右,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 3.学生创新精神、能力和素质不断增强 活动课程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的树立、综合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增强。2007年以来,我院学生在活动课程发表论文、作品100余篇(部),举办个人演唱会21场,个人展出15场,出版书籍6部;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国家级二等奖2项,甘肃赛区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9项;获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民族题材特别奖一项;获全国大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一等奖136人次,二等奖226人次;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甘肃赛区)一等奖7项,二等奖15项;获全国大学生英语口语大赛(甘肃赛区)一等奖4项,二等奖12项;获甘肃省DV大赛一等奖,获甘肃省大学生“创新杯”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1项;3人获2010年CCTV英语演讲风采大赛甘肃赛区大学成人组“星光奖”,2人获2010年CCTV英语演讲风采大赛甘肃赛区大学成人组“希望奖”。获奖的数量、质量和以往相比均有了极大地提高。 4.活动课程实践教学条件完备 本成果实施以来,学校先后投入100万余元专项资金用于活动课程实践教学的建设,已建成大学生活动中心3个,科研开放实验室31个,实训室8个,工作室10个;院外社会调查基地40个,社会实践基地20个,创业就业基地6个。 5.“双促进”价值得到广泛体现 以构建“教学带动活动课程,活动课程促进教学”的“双促进”的教学模式,推动学生利用第一课堂所获得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创新技能来指导第二课堂实践,在第二课堂中获得实践知识、技能、问题,推动学生在第一课堂进行再次学习,从而使“双促进”的效果更加显著。 6.获得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 2011年7月,同心·党外院士服务团甘南行莅临我校指导工作,在了解我院活动课程的情况后,院士团专家认为“我院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长期从办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教学改革经验,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等第二课堂在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始终坚持以活动课程为载体,将活动课程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形成”以教学带动活动,以活动促进实践,以实践培养能力,以能力提升创新“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打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个环节,促进学生个性和专业特长的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这一成果解决了我国高等教育中长期以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互促进的问题,对于高等学校利用”双促进“模式进行教学改革这一重大课题进行了具有开拓意义的探索创新,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在民族地区具有很强的推广应用价值”。 (学院宣传部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