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永学
藏族是一个注重礼仪的民族,礼仪在藏民族的生活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藏族民间认为,礼仪最重要的是要让人们懂得,先尊重别人,你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他们认为礼仪能使顽梗变得柔顺,能使人的气质变得温和、高雅。毫无疑问,礼仪在无形中成为人们关系的润滑剂。相互有礼、相敬如宾,自然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密切,社会趋于和谐、文明。但是,现在的很多青年人不懂得这些人与人之间的最基本的礼仪。故将当代藏族权威学者东嘎·洛桑赤列所著《藏族的传统礼节》一文译成汉文,以使更多的青年人了解藏族的有关具体礼节并奉行,使我们的社会更加趋于和谐、文明。 原文:藏族是有上千年悠久文明历史的民族。它有着人与人之间相互尊敬的优良传统,并与其他民族有些不同的特点:以前在社会上对导师、老师、官员和老年人的尊重、在家里子女对父母亲的尊重、主人对来客的尊重、彼此相互之间称呼时的尊重以及发信者对对方的尊重等有各种不同的尊重法。其中包括在行为上的尊重法和言语上的尊重法等有不同的区别。在此所谓的尊重是指不管贫富贵贱任何人在交往过程中所体现的态度、言词、共餐以及送故迎新等方面的高尚礼节,不唯是平民百姓见了达官贵人就低头吐舌来表示敬畏的那种尊重。 一,对自己传授知识的导师、父母和祖父理应格外敬重。客人初到自家来,要低着头和他说话;要是出家人就要双手合掌或将双手放在膝盖上,像大臣听取国王命令似的恭敬地听完其所要说的话,要是自己有所说的话,必须用敬语词,而不能用干巴巴的语言或普通词句来对话。其所说的话中如有不如意的,也要以后趁机会慢慢地用温和的口气说出来,而不能像弟兄和夫妻之间吵架似的直截了当地说出来。在和官员、父母和祖父等一起用餐时,他们诸位未动筷以前,自己不能抢先享用;正在用饭时不可有呵气声;不可将双手仰放在饭桌上吃饭;不可连续不断地大声咳嗽、打喷嚏、擤鼻涕和吐痰;不可用一只手将桌上的餐具放过来放过去的;在过来过去和上下楼梯时,不可有沉重的脚步声;在走路时,只能随老师和父母的后面和左侧面,而不能走在他们的前面和右面;在骑马和乘车时,先让老师和父母乘坐,然后自己坐;下车马,先自己下,然后服侍他们下等有很多的繁缛礼节。 二、凡遇着社会上的老一辈和知名人士,以恭敬的态度和温顺的言词与之交流,而不能像夫妻和兄弟之间那样随口开河;在集会讨论或讲话时,先长后幼:先让长辈说完,再由晚辈说,而青年人不能直接和长辈争长论短;轮着自己发言时要有分寸地、有条有理地进行阐述,如果出现差错或不恰当时请长辈们原谅;在途中遇见长辈和有知识的人,如果自己认识,就要以尊敬的言词向他问好;要是自己不认识,也要以恭敬的态度点头示敬等。 三、对于自家来贵宾的尊重方面各民族都有不同的习俗。要是不知道他们的习俗而行使本民族的习俗,自己认为是尊重,但从对方而言,不认为是尊敬。例如,在藏民族的习俗中以右座为席首,以左座为席末。所以,如果来一个地位比自己高的贵客,要让他坐在中间,而自己坐在左边;来一个和自己相等的贵客,为了表示尊重起见让他坐在自己的右边。但是,汉族和满族的习俗与之恰恰相反:以左座为席首,而以右座为席末。所以,在以前驻藏大臣参加达赖喇嘛的坐床典礼时,席首和席末没按照藏族的习俗,而按照汉族和满族的习俗左席安排驻藏大臣,右席安排藏族摄政。因此,在藏人看来藏族摄政在席首,而驻藏大臣在席末;在汉族和满族官员看来驻藏大臣在席首,而藏族摄政在席末。如是,如果其他民族要到蒙古去做客,因为不知道蒙古族的习俗而贵宾们坐在主人的席位,这样显得没有尊重蒙古族的习俗。因此,在主人尊重贵宾的礼节上要按照主人的习俗,即客随主便,或者不按各贵宾的习俗等要符合实际情况。 四、在表示敬重而磕头方面也有出家僧人和男女俗人不同的类型。僧人对上级政教共主要行“放披单”礼,即僧人用右手抓住披单的末端而从背面用左手承接并放下以表示欢迎致敬;除此对低级寺院的掌堂师(维持僧侣集会的秩序者)和领诵师(带头出声诵经者)要行“半放披单”礼,即僧人用右手抓住披单的末端而从背面略微收拢在右臂上以表示欢迎致敬;比它较低层次的老格西(学位)、老会议员(经大寺庙的僧众选出办事和参加有关会议的人员)、对寺庙卸任执事、寺内僧人名册中首位耆老就不必行“放披单”礼,只用右手抓住披单的一端而从右手下往前略微拉一下,同时将腰躬一下就可以了。无论请喇嘛讲经,还是听老师讲课,到喇嘛和老师的门前都要脱鞋,并轻轻敲门,打报告允许进来才能进去并磕头;事毕将从屋室出来时,从尊前很恭敬地往后概退三步才能转身走而直至出门将门轻轻拉上,再穿上鞋还要恭恭敬敬地往前走一段直至看不见其居室才可以自由行走等,在此只反映一些宗教上的礼节而不必详述。男女俗家拜见上级政教共主时,男子戴着帽子就要脱帽并用右手持着帽子的前部而低头吐舌以表示敬意,如果没戴帽,就用右手抓住背面的发辫拉到自己的前面而磕头;妇女们也得脱帽,如果没戴帽而戴珠冠(旧时藏族妇女的头饰),将右边的发辫拉到自己的前面并用手抓住,左右手的五指相互连接以磕头。总之,不管是喇嘛与官员,还是普通僧侣和俗家男女,且不要说对地位高于自己的人,即使与自己平起平坐的人,也有许多在语言和行为上极力尊崇的礼俗。 五、在称呼方面用敬语词。例如:头[mgo]说[dbu],睡眠[gnyid]说[mnal],口[kha]说[zhal],诞生[skye bs]说[vkhrungs pa],交付[sprad pa]说[gnang ba]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要知道对可敬的人都要用敬语词,不可在吃、喝、住、睡、走等方面用普通词。 六、请客和饮食方面有很多礼节。以前对各大官员都有很多不同的地位名称,在此不详述。总之,藏民族在过年、结婚、香浪节等邀请亲朋好友和欢聚时必须在两三天前就要发送请帖以表示尊重。对年老客人和可敬人士要主人亲自到门外去迎送和起座等表示相应的尊重;不管是食物,还是茶酒,客用碗碟要干净整洁,不能有边缘破损情况,而且必须用双手举起献给客人手里之后,主人或代替者极其恭敬地说一声请贵客慢用!平时各家庭吃饭喝茶时也将碗筷先给老人,在欢聚的众人当中更是如此。平时家里来客,主人必须敬酒:敬酒一般先敬一碗,然后在上连续增添三次以敬客人,客人也得喝——第一、二次每添一次喝一口,第三次要喝干。如果是茶,不必喝满碗,但最少要倒两碗,客人也得喝,以示主客相互尊重。 七、以前按照藏族的礼节,呈上的书信和互相写信时,根据对方的身份高低,在书信中写颂词和封面字,在一张藏制纸上对不同地位的人书眉、中间和留空等详细情况在专编《书信格式》中齐备,但当今没人按照此格式走。但是,在藏族人民生活中对上级、父母、老师和男女朋友呈文和写信,还是无法摆脱常规而蕴含着敬意。写呈文和书信时,对上级、父母、老师等寄信的对方先要写详略颂词和与之有关的姓名后面写敬语词:阁下[drung du]、至尊[mchog la]等,然后写谦词:由在下[drung vog]或鄙人[seg vbebbs]呈进[gus phul]或敬启者[ched gsol]等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八、称呼方面,表示尊重对方的词句和敬称很多。在真名之后添加仁波切[rin po che]以敬称。以前,对贵族敬称为大人[sku ngo]、夫人[lcam]、少爷[sras]和小姐[sras mo]等。除此,也有对可敬的僧人或俗人名后添加先生[sku zhabs]等称呼。如是在人们生活中根据人的地位和身份高低使用相应的词,多如繁星,不胜枚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