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霞
近年来,临潭县按照中央、省、州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一系列部署,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坚持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优化结构、科学指导,大力发展具有临潭特色的高原生态农业,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稳定发展。 以结构调整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规划是龙头、是方向、是生产力。今年年初,农业技术部门对当地资源优势和气候、地理环境进行了认真分析后,结合市场需求,上报中药材基地、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等农业产业化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并积极争取到国家和省上的资金扶持。经多方争取,全县共整合农业项目资金368.85万元,建立杂交油菜标准化生产示范点20处,面积3800亩;藏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示范点20处,面积4830亩;万亩青稞高产示范片1处;脱毒马铃薯示范点7处,面积800亩。通过以点带面,扩大了示范带动作用,初步完成了种植业结构调整,推动了农业产业向深度和广度迈进。全县推广优质油菜基地5.76万亩,其中推广杂交油菜3.5万亩,较计划增长40%;完成藏中药材基地10.04万亩,较计划增长0.4%;完成青稞基地1.66万亩,较计划增长10.7%;推广脱毒马铃薯1.21万亩,较计划增长21%。以西路为主的青稞产业,经过调整,以中西路为主的油菜、马铃薯产业,以东南路为主的药材产业和以北路为主的豆类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粮、经、饲三元结构不断趋于合理。 依托龙头企业促进农业发展 一个龙头企业代表一个发展方向。该县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方向,把优化外部环境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保障,通过土地流转使部分土地集中到龙头企业,实现规模化生产。同时,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社签订合同,发展订单农业,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降低农户生产风险,逐步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龙头企业+基地”的生产经营模式,促进了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依托农民合作组织推进农业发展 农民合作组织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该县始终把维护农民利益放在首位,把提升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放在首位。为提高合作社生产积极性,4月份组织新农、成才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了2012年省级财政扶持项目;7月份对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县级示范社进行了奖励。同时,按照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产业、不同产品的特点和要求,积极探索不同的利益联结模式。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形成了“合作社+市场型”、“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型”、“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型”、“合作社+基地型”、“合作社+基地+农户型”、“公司+合作社型”等6种生产经营模式,解决了农民分散经营与企业难以对接的问题。 以特色农业品牌推动特色农业发展 一个品牌致富一方百姓。该县围绕药材、油菜、青稞等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以无公害为标准,打造了“哈达”牌土特产,“姆那”牌麦索,“洮绿”牌青稞、燕麦系列产品,“弘泰和”牌青稞炒面等特色农业品牌。通过组织专业合作社、企业参加农产品展销和推介会提升临潭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其中利民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加工生产的羊肚菌、人参果(蕨麻)在中国国际林业产业博览会上获银奖,有力提升了农产品的知名度。 以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标准化生产是现代农业的“标尺”。为确保农产品质量,该县积极组织和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户按照标准生产经营,并切实加强对相关标准实施的监督检查。今年,全县共完成农作物无公害认定面积8100公顷,其中:油菜认定面积3600公顷;藏中药材认定面积3000公顷;青稞认定面积900公顷;蔬菜认定面积600公顷,使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达到农作物总面积的45.8%。 以科学技术助推现代农业发展速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该县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观摩和推动相结合的办法,加强科学技术的推广力度。组织有关部门、乡镇、村社和种植、养殖户代表,召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场观摩暨工作推进会。依托兰州市农委、科技局等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帮扶单位,组织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代表和农牧系统技术员35名分两批赴兰州观摩学习,吸取省内各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同时,加大力度对青稞、藏中药材、油菜等种植技术进行培训,上半年共完成农技培训106期次,累计培训农民1.26万人次,印发各类技术资料2.2万份,办黑板报46期,技术入户率达到99%。为提高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县上向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无偿提供了优质种子、肥料、地膜等农资,并积极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补贴发放农机具1865台套。 春华秋实。走在临潭的村落里、小巷间、合作社、加工厂,农民群众忙着晒药材、磨洋芋粉、加工燕麦粥,还有蕨麻、菜籽油、青稞炒面等一系列土特产正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相信,有好的政策做依靠,好的技术做指导,好的品牌一定会越来越多,临潭人民的生活也会越过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