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版:二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南日报>> 2012年12月07日 >>02版:二版


共谱草原和谐曲
——玛曲积极为寺院排忧解难纪实记者 李虹雨 通讯员 杨平 王定玺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2年12月07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玛曲现有藏传佛教寺院11座,信教群众多、基数大、范围广是该县的实际。自从把寺院全部纳入公共服务范畴后,该县多方筹措资金,采取多种措施,有效解决寺院和僧尼的实际困难,使广大僧尼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进一步增强爱国爱教、维护稳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引领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加强基层工作建设。认真落实州委、州政府“关于把寺院按基层社会单位对待,把寺管会按村级组织对待,把寺管会成员按村干部对待,把僧尼按社会成员对待”的指示精神,把寺院纳入公共服务范畴,想方设法为广大僧尼和寺院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县委、县政府和各级党政组织及驻寺工作组多方筹资,帮助寺院解决寺管会办公用房和吃水、用电、住房、行路等困难。落实寺院管理委员会成员工作报酬,参照村干部的待遇标准,为寺管会成员每人每年发放6000元的报酬,在每年为每个寺管会解决5000元工作经费的基础上又增加了5000元的交通费。同时,积极推进县、乡、村三级宗教工作网络建设。在宗教工作任务重的乡镇配备宗教工作专干,确保宗教工作有机构管、有人员抓,能抓到基层、落到实处。
  加强“三支队伍”建设。结合玛曲地处三省结合部,社情民意复杂,容易受周边四川、青海等地不稳定因素影响的实际,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多方筹措资金,有针对性地开展宗教干部和宗教教职人员培训工作。通过定期选派干部和教职人员外出培训、考察学习等形式,不断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加快党政领导、宗教工作干部、教职人员“三支队伍”建设力度。近年来,共培训人员60人次,为做好宗教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加强宗教界人士工作。近年来,该县不断强化措施,培养了一批爱国爱教的宗教界代表人士,并将他们及时充实到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来,积极协助党和政府贯彻党的宗教政策,特别是作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及省委藏区工作座谈会精神的义务宣传员,正确引导广大信教群众爱国、爱党、爱人民,为全县的改革、发展、稳定服务,为促进玛曲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贡献力量。
  加强寺院基础设施建设。针对玛曲县寺院基础设施欠账大、投入不足的现状,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领各相关部门多次到寺院采取实地查看、座谈等方式进行调研,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研究解决。先后争取600余万元,完成了10座寺院的通寺公路硬化工程;投资220余万元为各寺院寺管会修建了办公用房,并先后解决了寺院办公设备;投资160余万元解决了9所寺院1642名僧侣的吃水难问题;投资500多万元先后为各寺院配备了垃圾车,修建垃圾台、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改造维修了4座寺院的危旧房。同时,低保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延伸到寺院,将1642名核查登记僧侣全部纳入城乡低保或五保范围,残疾僧侣全部纳入残疾人保障范围。对11座寺院的1642名教职人员进行了资格认定,2011年结合甘肃省教职人员信息采集工作,把符合宗教界人士生活补助发放标准1191人的217.08万元纳入县财政预算予以保障,目前生活补助已经发放到位;2012年将宗教界人士生活补助费298.44万元也已纳入财政预算,预计12月底前全部发放完毕。今年3月底,县宗教局、民政局和县委统战部在尼玛镇外香寺举行特殊困难僧人生活补助发放仪式,为533名僧人发放生活补助80万元。10月份,为11座藏传佛教寺院533名特殊困难僧人中的360名贫困僧人发放生活救助资金36万元。
  加强寺院经济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寺院赖以生存的社会前提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寺院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和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自给自养,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县委、县政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思广益,把宗教的积极因素集中到共同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上来,引导寺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办经济实体,参与市场竞争,实现自给自养,减轻群众负担,取得了明显成效,真正使寺院经济成为发展非公经济的一个新的亮点,得到了省州领导的高度评价。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积极为各寺院创建经济实体排忧解难。为玛曲善兴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在县城中心地带免费划拨价值100万元的地皮600平方米,由全县10座寺院共同投资508万元的善兴宾馆可为寺院每年带来经济收入25万元以上;支持曼日玛夏秀寺自筹1280万元组建成立了夏秀工贸公司,在县城繁华地段建成了占地2000多平方米集餐饮、住宿、建材、客运为一体的辉煌宾馆,年创收可达20余万元。同时,为该寺院协调解决了藏药厂扩建资金,使之在寺院创收自养和解决老百姓看病就医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支持欧拉年图寺在县城中心地段建成建筑面积1300多平方米的众兴宾馆,年创收可达20万元;支持木西合乡投资100万元,在木拉寺创办了集产、销、医为一体的藏医院,给寺院和周边群众带来了实效。
  各寺院自觉寻求与社会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群体运作和发展模式,积极创办经济实体,参与市场竞争,实现自给自养,这些经济实体的创办,使各寺院在自给自养上迈出了重大步伐,减轻了群众负担,僧人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寺院各项活动有了稳定的物质保障。转变了牧民“重牧轻商”的思想观念,对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小康进程起到了辐射带动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