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芝莲
党的十八大精神传遍绚丽多姿的船城大地,无论在城区还是农牧村,阵阵文化新风拂面而来,处处是文化发展带来的新气象。 农牧村文化悄然升温 近年来,卓尼县把农牧村公共文化建设作为新农村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切入点,以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为目标,健全机制,狠抓阵地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形成。精心实施乡镇文化站建设,全县15个乡镇全部建有文化站,每个乡镇都配备了专(兼)职文化干事;全县98个村委会都有一家农牧民书屋,成为群众致富奔小康路上的“加油站”。在村庄房前屋后院墙上,新建围绕社会公德、普法宣传、农业科技等内容的文化墙,传播了社会文明新风尚。在羊化、录日岔等新农村,家家窗明几净,户户翰墨飘香,广大群众通过在室内张贴悬挂中堂字画、购置文化书籍,积极美化装饰新居住宅,家里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息。如今的卓尼农牧村,崇尚文化、学习文化蔚然成风。 城市文化红红火火 傍晚或清晨,在洮砚文化广场、洮河两岸风情线上,城区群众自发组织,跳民族舞,做健美操,练太极拳,唱爱国歌……一派红红火火的文体活动场面。 卓尼县十分注重城区文化建设,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规划,不断完善城区群众文体活动休闲场所,先后建成了洮砚文化广场、洮河两岸风情线,处处体现城市文化内涵。积极实施文化阵地建设,在城区建成了图书馆、文化馆综合楼等一大批文化活动阵地,为城区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搭建了良好平台。积极培育健康文明新风尚,倡导绿色、健康、文明的生活新理念,大力开展全民健康活动和群众性文化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保护 卓尼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接壤的褶皱地带,历史悠久,是华夏文明最早发祥的地区之一,灿烂的文化源远流长,黄河的主要支流洮河流经这里,有新石器时期齐家、寺洼、马家窑等文化遗存,还有唐、宋、元、明各朝代大量的军政重镇、古长城及烽燧墩壕等古代军事设防遗址。 悠久的历史、旖旎的风光、浓郁的民俗风情孕育出了具有洮河特色的自然生态、藏传佛教、觉乃民俗、土司历史和洮砚产业五大地域文化,成为汇聚卓尼历史文明发祥演绎的渊源,传承着卓尼文化发展的灵魂。 不断加大对本土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宣传推介工作。洮砚雕刻文化、莎目舞(巴郎鼓舞)、觉乃民俗、觉乃服饰等一批文化品牌享誉四方,尤其是洮砚制作工艺、莎木—巴郎舞,已走出大山,走向全国,被列为第一、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洮砚艺术的发扬光大,卓尼洮砚在全国、全省范围内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洮砚文化现象。觉乃藏族的阿迦、善巴、新洮藏族的莎木—巴郎舞是古文化艺术的历史再现,具有特殊的人文价值和开发潜力。原生态舞蹈莎目舞劲健洒脱、含蓄古朴,2008年6月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觉乃阿迦、洮岷花儿等民间歌舞绽放出璀璨的光芒。以别具一格的觉乃妇女头饰和服饰为代表的藏族服饰构成了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服饰文化,至今还保留着吐蕃时期西藏农区的藏族服饰,是全藏区保留完整的古代服饰礼仪的“活化石”,有一定的观赏和研究价值。2010年“三格毛”藏族服饰被列为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强机制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卓尼对原“大峪沟藏族风情艺术团”进行了改制,注册成立了卓尼五彩藏族风情演艺有限公司,实行企业化管理;成立了卓尼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巴郎鼓舞传承中心,组建了卓尼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扶持了鼎元文化艺术公司等一批有实力的文化骨干企业,着力打造洮砚文化、土司文化等文化品牌。参加了“兰洽会”、“文博会”等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卓尼洮砚等一批文化艺术作品参加了展览;邀请兰州晨报、甘肃摄影协会、每日甘肃、腾讯甘肃宇轩传媒及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雕塑专业委员会等团体来卓尼采风采线,在大峪沟举办了三个书画院“写生基地”挂牌仪式暨书画交流活动;新注册成立的卓尼五彩藏族风情演艺有限公司,精心排编卓尼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巴郎鼓舞”等一批优秀剧目,为周庆献礼作前期准备。 制作完成了一批红色题材艺术作品和文化历史作品的开发制作。与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合作拍摄的纪录片《卓尼土司》、《范长江与红色土司》先后在中央电视台、甘肃卫视、甘南电视台播出;与北京盛世星空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合作拍摄的数字电影《卓尼土司》(暂定名)将于12月份开机,目前已完成协议签订和开展前期准工作;与兰州大学藏缅·阿尔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合作摄制的《发现卓尼》(原名卓尼大藏经)电视宣传片,已完成拍摄和后期制作;配合完成了电影故事书《新石器时代》的拍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