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1版:一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南日报>> 2012年12月18日 >>01版:一版


托起“红土地”丰饶的希望
——记省农业经济信息员迭部科技特派员杨彪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2年12月18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王建国

  提起科技兴农方面的实干家,干部群众都会说起杨彪。在30年的农业科技服务工作中,他走遍了迭部县11个乡镇243个村民小组的农户家中和田间地头,为群众科学务农服务,为群众增收出谋划策……
科技兴农促转型的“探索者”
  1998年以前,迭部县群众约75%的经济收入来源于林业资源,当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农牧民群众的收入急剧减少。这种形势下,杨彪作为一个农业科技推广者,思前想后,认为迭部气候湿润,藏中药材资源丰富,市场交通便利,前景广阔,便萌发了引导群众种植藏中药材发家致富的思路。
  2000年,正值入冬时节,杨彪带领工作人员开展了中药材试点推广工作。他们走沟进岔,入村进田,选择土壤气候条件适宜、交通较便利的村庄,看土壤、核面积、查人口、布劳力,完成了全县11个乡30个村52户农户100亩布点试种面积任务,为迭部中药材产业发展引线铺路。
  “只要我心里想着中药材、想着农民增收,就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用不完的力。”杨彪一心扑在藏药材种植上的执着苦干精神感染着身边的工作人员和种植户,当年种植藏中药材2000多亩,药材产量300吨。
示范基地带民富的“创建者”
  杨彪深爱自己的事业,通过多方筹措资金,租用县城郊区一块闲置荒地创办了“迭部县中药材示范基地”。他自己修水渠、加固围墙、改良土壤、平整土地,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从中吸取了许多先进成功经验,做到了“新产品先到基地试验,新技术先到基地推行”,突出了标准化、规范化,起到了“敢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的“田间学校”的示范导向作用。几年来,他无偿为全县贫困农户提供优质种苗种子5000公斤。
  2009年,杨彪又创办了藏中药材引种驯化示范园区,引种红景天、藁本、鬼臼等30余种天然藏中药材,同时引种十多种新品种玉米平铺适种对照试验和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示范及陇薯3号、6号、7号原种试验;紫花苜蓿、红豆草不同播种模式进行产量对照试种,制作观测记录簿,按照不同品种的生长周期详细观测记录,进行产量、适应性试验。先后到基地、示范园区观摩、参观的省州领导、科研院所、外商客户,州内农业观摩团、县乡(镇)领导干部组织的参观团以及农民自发性参观学习达8000人次,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示范引导,开发思路,创新增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为农服务无怨无悔的“痴心人”
  “赐人千金,不如传人一艺”是杨彪常挂在嘴边的话。
  他每年都在冬春大部分外出务工农民返乡的有利时机,召集科技明白人进行座谈,讲授新品种马铃薯、紫皮大蒜、高产优质油菜品种等经济作物的增收优势,探讨特色农产品市场前景。多年来,他放弃节假日,跋山涉水,进村入户,义务宣讲科技知识3000多场次。
  2007年,杨彪参加全省马铃薯产业发展培训班时,了解到省农科院教授、马铃薯专家王一航精心培育的“陇薯3号、陇薯5号、陇薯6号、陇薯7号、LK99品种的原原种、原种、一级、二级良种”品质好、产量大等特点后。他回到县上,连夜编制了引种推广方案,2008年从中国马铃著之乡——渭源引进优质马铃著种薯,并在电尕镇15个自然村209户540余人参加的农户培训班上,讲授引进马铃著种植技术。他先后邀请康县科技局、食用菌中心主任专家,在一部分村举办黑木耳、香菇、猪苓、天麻等山区农村脱贫致富的“短、平、快”项目开发科技培训。
  杨彪在全心全意为农民推广经济作物中付出大量心血。在经费紧缺的情况下,多年累计垫付示范基地人工工资、生活费等近25000元。谁家想种植经济作物有困难时,他总是想方设法解决种苗和种子……
  多年来,他由最初推广中药材到目前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黑木耳、高产马铃薯、高产油料、黑美人马铃薯等,凡是适应本土生产,能增加农牧民增收的产业,他都积极试验探索并推广。
  “杨彪推广农牧业科技知识细致耐心,而且说话算数,办事有着落。”“他把农业科技送到了我们农民的家中和田间地头,真是我们的贴心人……”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农牧民群众对科技的渴求和对杨彪的感激。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