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国
十余年,始终保持着一腔炽热的情怀,把“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的信念铭刻在鲜艳的党旗上。 十余年,始终牢记着那段铿锵的医者誓言,把“救死扶伤、扶危济困”的职业操守根植在百姓的心坎上。 他就是尚义新,舟曲县人民医院眼科主任,主治医师、门诊部副主任,26年如一日,以做一名好医生为目标,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 学科带头人 尚义新多年来从事眼科及耳鼻喉科临床工作,为了开展新业务、新技术,他不分白天、黑夜地忙碌在门诊、病房、手术室,凭着对医疗事业执着的追求,对患者高度负责的职业道德,给广大患者带来了亮光,架起了眼病患者从黑暗通往光明的桥梁,为他们点亮了人生之路。尚义新深深的认识到,眼球虽小,却装着世界,丧失视力,就等于失去自由。挽救患者的视力,就等于挽救患者的生命。在诊疗过程中从不放过任何疑点,积极进取,虚心学习,不断积累、不断总结、不断开拓专业新技术、新思路,使医院的眼科专业及五官科专业不断拓展,科室建设有了长足发展,走出了一条“技术精,质量稳”的良性循环道路。近年来,他亲自先后开展白内障摘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鼻内镜等尖端医疗技术,均填补了舟曲县人民医院的空白,提高了医院的声誉,极大地方便了患者。他每年完成眼科及五官科手术近200余例,接诊门诊病人4000多人次。 长期以来,受条件和技术的限制,蝶窦开放手术患者先后需要接受三次手术才能完成治疗。2010年8月,在支农专家指导下,尚义新顶着手术中存在视神经及颈内动脉损伤的风险,利用鼻内镜技术,对一患者实施了州内首例镜下蝶窦开放手术,获得成功。随后,他又利用鼻内镜连续成功开展鼻中隔偏曲合并鼻息肉和全组鼻窦炎等高难度手术35例,开展多例鼻中隔矫正术、鼻甲部分切除术、上颌窦窦口开放引流术,缩短了治疗时间,节约了住院费用,缓解了群众看病难就医难问题,得到患者的欢迎。 病人的“新亲戚” 几十年来,无论轻重缓急,不论藏、汉、回族群众,不论富贵贫贱、职位高低,尚义新视病人如亲人,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随叫随到,热情、耐心、周到地接待每一位患者,耐心倾听解答病人及家属的疑问。 “医病先医心”。尚义新教导年轻医生时常说:“健康是指身心健康,我们给患者看病时,一定不要忘记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争取经过治疗,让患者身心都得到恢复”。在门诊治疗中,他耐心倾听每一位患者的讲述,认真分析,遇到有心理问题的患者,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并教会患者释放心理压力的方法。许多患者看完病后经常会说:“不用吃药,跟尚主任聊几句,就觉得病好多了。” 善良的品质,使尚义新经常去关注那些贫困的病人。城关镇锁儿头村有一位78岁的老人,患双目白内障近8年,属该村五保户,经济困难,无人照料,生活不能自理。尚义新知道情况后,亲自到老人家探望,仔细检查后确诊,需要手术治疗。尚义新为老人申请办理了济困病房,又亲自为老人做双目白内障摘除手术。老人住院期间,他还经常送去饭菜。老人病愈后逢人便说,尚大夫是我的“亲戚”…… 同行的好榜样 作为一名老党员,尚义新总是默默地发挥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他积极参与医院党支部倡导的“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为内容的“双培”活动,在专业技术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同时,主动培养下级医师在技术创新方面不断有所突破。 老同志说,尚义新是个热闹人。为了搞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尚义新经常组织年轻医护人员积极参与本院“天使杯”文体娱乐活动,积极参加县上有关单位组织举办的排球、篮球等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了职工的文化生活。 领导说,在困难面前,尚义新从不退缩。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尚义新总是冲锋在前,哪里需要就冲向哪里。“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尚义新紧随医疗急救组赶往灾害现场进行医疗急救,与其他医疗救援队员一起在泥泞中深一脚浅一脚搜寻,对多名幸存者进行了救治,十多天夜以继日坚守在医疗救治一线,圆满完成了救死扶伤的重任。 一名普通的党员,一位平凡的医生,因为内心有着强大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他的足迹每一步都是那么坚实,给患者带去希望,送去健康,为团队树立标杆,赢取发展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