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又称熟语,古时候叫鄙语,它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锤炼而产生和发展的,几乎涉及到人类社会文明的各个领域和方面。俗语是人民群众口头上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中国向来是不乏俗语的。在民间,老年人常用俗语来教育孩子,形象生动,效果甚佳。譬如: 在餐桌上,老人们经常教育孩子讲究饮食卫生,注意节约,总是爱唠叨什么:“吃饭先喝汤,强似医生开药方”,“原汤化原食”,“秤砣虽小压千斤,苍蝇虽小是病根”。教育孩子不要偏食,常说:”大葱蘸酱,越吃越香”,“百菜不如白菜”。 在衣着方面,教育孩子要节俭、整洁,会说:“笑脏,笑破,不笑补;笑馋,笑懒,不笑苦。”“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衣裳脏乎乎,破了没人补,不怨孩子,怨他母。”对于邋遢孩子就叨念:“戴歪帽,走歪道”, “歪戴帽‘撒跶’鞋,二流子习气人不爱”。 教育孩子不要抽烟、喝酒时,说:“一天不抽烟,省出买油钱”,“三年不喝酒,吃穿啥都有”,“烟酒不分家,必然结冤家”。 要求孩子团结友爱、和睦乡邻时,常说:“一个人玩,玩不长;几个人玩,喜洋洋”,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一砖难砌墙,一瓦难盖房”,“一个人造不成河上桥,一家子盖不起菩萨庙”,“人越处越好,钱越花越少”。 孩子受到家长打骂感到委屈时,大人会安慰孩子说:“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才”,“不挨骂,长不大”,“树长杈要砍,人有错要管”。 关于家庭教育上的俗语,蕴涵着丰富的家教哲理,就有很多。譬如: 关于孩子的作用的有:“一个家,看娃娃”。意思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家庭是否延续兴旺,主要看青少年一代,因此,每个家庭都要重视家庭教育。 关于家长的作用的有:“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家是第一所学校,也是永远的学校,父母是第一任老师也是永远的老师”,“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树不砍不成材,子不教难成器”,“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意思都是讲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关于孩子要从小抓紧教育的有:“三岁看八十”、“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小孩入学,野马入栏”、“走马是从幼驹训练的,教子女要从小儿奠基”、“畜壮要从冬天喂,知识要从小时学”。意思都是指一个人在童年时的爱好和性格,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因为幼童是人生智力发展的重要阶段,这段时间的启蒙教育的好坏,决定了今后的智力、性格发展。正如《颜氏家训》中所说:“当及婴幼,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 关于习惯的培养有:“树小扶易直,树大扶直难”,与之相似的也有:“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幼时染习,老大难扳”、“冷铁难打,老竹难弯”。 关于家教方法的有:“驯猴子要有鞭子,教孩子要有法子”、“磨盘重了糌粑细,父母严了儿女贤”、“宠是害,严是爱,娇生惯养要变坏”。对子女没有严格的要求,就没有真正的爱,要注意让他们在社会生活中锻炼成长。但要讲究方法,如果像母亲翼下的小鸡那样过分地袒护,并非我们时代所提倡的,但采用火棍下出孝儿那样老是打骂,结果也是事与愿违。只有对孩子实行从小开始的严格教育,才有利于孩子日后成长为一个具有贤德的人。 有些俗语也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如“买尽天下物,难买子孙贤。”家有百担粮,不如生个好儿郎。一些俗语指出家庭教育常见的缺点。比如“端起碗,就想管”,这是家长普遍易犯的不好习惯。总是把孩子的错事摆到饭桌上进行说教。不是父亲声色俱厉,就是母亲絮絮叨叨。习惯下去,首先给孩子身心带来极严重的影响,做父母的情绪也受到刺激,均影响健康。近似语有:常骂不惊,常打不灵。还有“成龙的上天,变蛇的入地”。这是一些家长对子女的成长采取的任其自然、任其发展的态度,显然是对子女的成长不负责任。 “娇子不孝,独子得惜。”不论富贵贫贱之家,独生子女之父母,大都有对子女无原则溺爱的毛病,结果孩子往往任性和娇气,甚至引起更坏的效果,这是应该引以为戒的。 以上俗语在家庭教育上可以给我们正确的指引,避免我们在前人走过的道路上再走弯路甚或歧途。它不仅是我们家教上的“良师益友”,而且是一面我们可以时时当作“正己”的镜子,可谓“以古鉴今”,其功能与价值堪称“不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