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深冬,记者走访了临潭县长川、羊永等乡,所到之处,农民们灿烂的笑容感染了我们,今年他们种植当归、马铃薯等获得了增产增收。他们说,今年获得好收成,得益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真是农民致富的好帮手。 在长川乡“庄稼汉”农民专业合作社院内,和社员们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合作社成立之前,农民的农作物种植属单干式,家家户户种一些青稞、油菜、马铃薯等传统作物,收成时好时坏,日子过得紧巴巴。如今有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学会了调整产业结构,在合作社的统一规划下,大家改种中药材,终于迎来了丰收年。正因如此,“庄稼汉”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作物、药材种植面积由成立之初的200亩迅速扩展至千余亩。社员们兴奋地讲起了合作社的好处:“自从成立了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种什么,怎么种都有人指导,而且种出来的药材合作社还帮着销,不愁卖,我们现在心里特别有底!” 合作社成立两年了,帮助社员增收致富的效果如何呢?看我们满腹疑问,“庄稼汉”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才让扎西向我们细细道来,成立第一年,合作社首先尝试种植了200亩马铃薯新品种,获得了丰收,当年纯收入15万元。2012年,合作社引导社员种植了当归、柴胡、牛蒡子、马铃薯等共一千余亩。其中当归200亩,每亩产量达到了1000多公斤,每亩净收益就达2000元,合作社全年纯收入达到100多万元,收入翻了几番。 为了提高药材品质,确保种植效益,实现社员增收,合作社向社员实施了种苗提供、技术指导、培训、产品销售等一条龙服务,并邀请定西、岷县及县农牧局的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开展技术培训与指导。 羊永乡“户保”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王户保提起药材种植经,滔滔不绝。他有着丰富的药材种植经验,2011年,他组织村民成立了中药材种植合作社,主要以种植当归、柴胡为主,目前,入社种植达700亩,带动农民种植4500多亩。当归亩产最高可达1150公斤,经济效益可观,是普通农作物收入的5倍以上。目前,“户保”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形成了“订单销售”模式,与外地药材经销商成功签订了400亩的订单,农民们种植中药材没了后顾之忧。 “合作社为了降低我们的生产成本,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发放,光这一项每亩一年就能减少不少成本呢!”社员李大爷抢着说。 谈起今后的打算,王户保说,今后要让合作社由过去单纯种植、出售逐步向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延伸,特别是要在中药材深加工、销售环节的合作方面有长足的发展,让农民通过合作社挣更多的钱,尽快致富奔小康,也让合作社真正起到“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的作用。 临潭县农牧局种子站站长周志智介绍说,农民专业合作社改变了过去传统的一家一户种植方式,通过统一组织生产过程,引导社员科学种植,不仅为社员节约了生产成本、增加了收益,而且把散户种植的农民结成捆,极大地提高了农户抵抗风险的能力。 目前,临潭合作社的这种团体龙头带动作用已凸显,它们根据入会退会自愿、民主管理、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原则,实行统一购进、统一耕作、统一技术服务、统一加工、统一销售,能够较迅速共享新技术、新成果,还能够节约销售成本、增加产品附加值,受到农民的欢迎。象“庄稼汉”、“户保”这样成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137家,涉及药材种植、养殖业、马铃薯新品种种植、青稞燕麦深加工等领域。其中省级示范社2个,州级示范社26个,县级示范社41个,加入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达1150户,农业进入新的合作化、产业化时代,涌现出了一批优质特色产品,如“哈达”牌土特产、“姆那”牌麦索、“洮绿”牌青稞、燕麦系列产品、“弘泰和”牌青稞炒面系列产品。同时,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在全县确定36个试点村,培育牦牛(犏牛)育肥户160户,育肥出栏牦牛(犏牛)1700头;培育藏羊育肥专业户490户,育肥出栏藏羊2.7万只;培育奶牛(犏雌牛)养殖户210户,存栏奶牛1660头,农民尤其是专业合作社从结构调整中见到了效益、得到了实惠,促进了养殖业快速发展,带动了农户养殖的积极性。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扩大药材种植面积的进程中,该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组织载体。 我们看到,临潭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带领着当地农民与市场“接轨”,奔走在更广阔的致富天地里。“要致富加入专业合作社”的理念已深入农民头脑,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合作社团结起来迎战市场,通过合作社走上小康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