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訾晓辉
有人这样概括粟裕的一生伟绩:“一心为民,两让司令,三次先遣,四过长江,五人总前委之一,六次负伤,七战七捷,八省征尘,九死一生,十大将之首。”辞让名利,却从未辞让过责任的粟裕,是一面明镜,历时愈久,光彩愈加夺目。 从立志做为民除害的剑侠到决心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从拉一支保护老百姓的好队伍到毅然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这是粟裕青少年时代思想发展的根本转变。直到生命最后一息,他一直恪守自己的信念,不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不管受到什么打击迫害,一刻也没有动摇过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一天也没有离开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粟裕参加第一、二、三次反围剿,在毛泽东、朱德直接指挥下作战,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对毛泽东、朱德用兵之灵活,创造和捕捉战机之巧妙,深为钦佩。他细细体会毛泽东和朱德的军事思想,感到两军对阵,不仅是兵力、火力、士气的较量,也是指挥员指挥艺术的较量。从此,随着职务的变化,粟裕处处注意学习和研究指挥艺术,特别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的军事运筹,逐步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在战争年代,粟裕没有机会进学校学习军事,他的成长道路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粟裕说:“我跟随毛泽东、朱德同志学打仗得到的最深刻的体会是,战争有它的规律,克敌制胜的办法必须依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和战争内在的规律去寻找。我学到的这条道理,使我终身受益。” 全面抗战爆发后,他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代司令员,率部挺进江南敌后,首战韦岗告捷,鼓舞了士气,振奋了民心。1939年11月后,他任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副指挥、苏北指挥部副指挥兼参谋长,发起并取得了黄桥战役的胜利,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皖南事变”后,他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苏中军区司令员等职,领导苏中党政军民挫败了日伪军频繁的“扫荡”、“清剿”和“清乡”,精心筹划指挥了车桥战役,创造了华中敌后歼灭战的范例。1945年1月,他任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取得天目山三次自卫反击战的胜利。 全面内战爆发后,他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组织指挥苏中战役,以3万余人迎击敌12万之众,七战七捷,首创一个战役歼敌5.3万余人的记录,歼敌人数为华中野战军参战兵力总数的1.76倍,打出了人民解放军的神威,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几十年来,这首民谣被改编成歌曲、鼓词、故事,至今仍在群众中流传不息。山东、华中野战军会合后,1946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作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组织决定:在司令员在位的情况下,赋予副司令员以战役指挥权。这不仅在当时各战略区、各野战军中是绝无仅有的,在中外战争史上也是不多见的。粟裕同志作为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挑起了战役指挥重担,出色指挥了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等一系列重大战役,共歼敌7个军和1个快速纵队。孟良崮战役中,他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英雄气概,硬是把国民党军“王牌”中的“王牌”第七十四师从敌重兵集团中挖出来,一举歼灭。电影、电视剧《红日》就是描写反映这次战役的。1948年5月,他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组织豫东战役,歼敌9万余人,改变了中原、华东战场的战略态势。在战略决战阶段,他指挥济南战役,攻克坚固设防的大城市济南,歼敌10万余人。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这是粟裕最喜欢的一句为将之道的名言,也是他举重若轻,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的生动写照。粟裕同志文武兼备,有胆有识,以精湛的军事指挥艺术,创造出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战争奇迹。他深思熟虑,机断专行,出奇制胜,打了许多大仗、恶仗、险仗,立下了赫赫战功,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他以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而闻名,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军事指挥艺术,被誉为“常胜将军”。陈毅同志赞誉说:“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记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美德,他常说自己是人民革命事业的“沧海一粟”,总是把功劳归于党,归于人民,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中共中央指示成立苏中军区,粟裕参与组建华中战略区领导机构,“一让司令”传为美谈。 中央: 昨在华中局阅悉中央以职及张鼎丞同志任正副司令之电示,不胜惶恐。以职之能力,实不能负其重任。……为此,曾再三请求华中局,以鼎丞同志任司令,职副之,未蒙允许。为孚众望以利今后工作起见,特再电示,请求中央以鼎丞同志为司令。职当尽力协助,以完成党中央给予之光荣任务。 粟裕 十月十五日 短短两百余字的电报,凝聚了共产党人对党的事业的赤胆忠心,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怀和高尚情操。 1948年,毛泽东指示渡江南下,粟裕大胆提出不同意见。在河北阜平城南庄,毛泽东召集中央书记处和中央军委的领导开会,以极其郑重的态度听取了粟裕关于三个纵队暂不过江,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仗的汇报。中央领导当即进行研究,完全同意了粟裕的方案,并立即通知到各个战区。毛泽东和党中央这种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虚心听取不同意见的工作作风,使粟裕深受教育和感动。即将离开城南庄时,毛泽东找粟裕谈话。毛泽东以勉励的口气说:“这次陈毅同志不回华野去了,中央研究了,今后华野就由你来搞,由你任司令员兼政委。” 粟裕感到十分突然。他脱口说道:“华野不能没有陈毅同志。”反复请求毛泽东让陈毅担任华野司令员兼政委。 毛泽东被他的诚恳打动了,口气有了松动:“陈毅去中原军区工作的决定,已经通知下去了,怎么能朝令夕改?” 粟裕马上想出一个办法,他向毛泽东建议陈毅可以去中原军区工作,但同时仍保留在华野职务。毛泽东被粟裕的机敏逗乐了,笑着说:“那好吧,就照你说的办,从现在起,你就是华野的代司令员兼代政委!” 这就是有口皆碑的粟裕“二让司令”。 1955年,中央在讨论粟裕军衔问题时,毛泽东不仅要给粟裕授元帅衔,而且给予了粟裕极高的评价。毛泽东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粟裕呀?”周恩来说粟裕已请求辞帅。毛泽东感慨地说:“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三次辞帅,1945年让了华中军区司令员,1948年让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现在又让元帅衔。”周恩来说:“粟裕二让司令一让元帅,人才难得,大将还是要当的。”毛泽东补充说:“而且是第一大将。我们先这样定下来,十大将十大元帅。” 掩卷感慨良多,一方面我们党有如此用兵灵活、胆略超人、气吞山河的军事家,毛泽东手下有如此光明磊落、襟怀坦白的大将,中国人民的独立解放事业岂有不胜利之理。另一方面,我们一些争名逐利的同志应该为此而感到汗颜。对于治国、持家、为人而言,风波起而泰然处之,诱惑近而坐怀不乱,就显得很重要,代表了一种精神、操行和品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