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芳
走进牧民定居点,房舍整齐,公路畅通,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通电、广播、有线电视和电话,一幅和谐的新牧村景象。近年来,碌曲县以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游牧民定居、黄河生态水源补给与建设等项目为依托,着力改善农牧民生活条件,一批又一批牧民告别了居无定所,一年四季,一顶帐篷,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住进宽敞明亮、坚固温暖的砖瓦房,过上了现代人的生活。 目前,碌曲县已在玛艾、尕海等7个乡镇修建定居点23个,定居游牧民2589户12012人。其中,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中826户5119人实现整村搬迁,定居点水、电、路、电视、广播、电话全部达到“六通”标准,大部分定居点配备了太阳灶、沼气等家用节能设施。游牧民群众享受到了与城镇居民同样的医疗、教育、就业、文化等公共服务,农牧民群众的人居环境不断优化。 定居点上的牧民说,以前村上大多数人住的是土窝棚,一年四季随着牛羊流浪,放牧到哪里,就住到哪里。生活好起来后,有些人盖了新房子,但房子的样式、结构都不好,标准也不高,这里两家、那里三户,稀稀拉拉散落在草原上,哪里能比得上现在这样统一规划盖出来的,水、电、路都通了不说,大家看病、买东西、孩子上学等都方便多了。而且定居点上几乎家家都有摩托车,有些群众已经开始买汽车了,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玛艾镇花格村牧民定居点交通便利,宽阔的马路两边,,红砖红瓦的房子在阳光照耀下分外醒目,随便走进一家院子,都会看到宽敞的院落、舒适的玻璃暖廊,屋子里或是漂亮的瓷砖或是地板,有的人家铺着地毯,电话、电视等电器样样具备,高档的现代家具和民族家具摆放有序,展示出一幅幅新牧村的喜人景象。 在城南牧民新村,刚定居下来的才让扎西正拿着茶壶放在太阳能灶上烧水。才让扎西说,原来放牧住帐篷的时候,一家三口风里来雨里去,一年四季都过着冷暖无常的漂泊生活。现在有了政府出资帮助修建的太阳能房子,让他们一家人过上了定居的日子。“想都没有想过自己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才让扎西说。 乡镇干部介绍:“刚开始,很多牧民群众对安居房建设存有疑虑,在县、乡镇工作组干部耐心细致的宣传教育下,群众逐步认识到安居工程带来的好处,越来越多的牧民主动要求建新房,过更加美好的生活。有不少牧民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安居工程不仅仅是改变了群众的居住条件,更重要的是让牧民群众进一步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 从碌曲县发改委了解到,截至目前,像才让扎西这样通过国家项目政府扶持而实现定居的达2589户12012人。当地政府为每户建成了80平方米以上的住房,围墙、大门、厕所等配套生活设施,及用以发展再生产的养畜暖棚、牲畜棚圈、储草棚等配套生产设施。同时,中央、省、州、县以按比例配套投资的方式,为定居点建设了完善的道路、供水、供电及学校、卫生室、村委会等公共服务设施。 为确保牧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碌曲县还根据不同区域和群众的要求,因地制宜设计了不同风格的住房,把定居点建设与家庭牧场建设相结合,并与整体推进草场生态保护、退牧还草、生态移民、牧区民族旅游观光等特色产业开发相联系,统一规划,以促进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畜牧业生产效益的提高。 碌曲县发改委主任郭得成说,目前,实现定居的牧民群众基本实现了“居有所,出有路,生活有保障”。今后几年,在国家政策和项目实施的大力推动下,碌曲县还要完成近200户、约3000多人的定居建设,促进当地的藏族牧民群众早日彻底结束原始、落后的游牧生活,向小康社会和现代生活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