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七主曼
我该用怎样的笔触去叙述自己与一份报纸之间的故事呢? 看到《甘南报》,是一九八四年以后的事。那时候,父亲在乡下一所卫生院担任院长,我和小弟随父亲读书,我读初三,他读四年级。晚上写完了作业,再无别事可做。便看父亲他们医疗室里的《甘南报》、《健康报》。那些报纸尽管迟迟送来,但却一期不差。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里,邮递员送来报纸,又伴着“叮呤呤……”的邮车铃声走远的时候,我又开始等待了。 每次都是等到卫生院里的大夫护士们把报纸读完了,随便地将这些报纸撂在医疗室的桌子上、床上,我才敢拾起报纸,细细地读。那时候坐车不便,回不了家,特别想家。当看到“小草”栏目上写家乡、写思乡的文章,与我心有戚戚焉,觉得那些文字是写给我的,就剪下来,粘贴在父亲买给我的红皮日记本上,有一期没一期地积累着,那些日子充实而快乐。 那个时候,自己理解力相当有限,在读报的时候,我经常是带着一种对小草的想象:小草,那么鲜嫩,那么青翠,多么好!我一直想从那些文字里读出春天的气息和味道.大多时候,作者们并不写我期望的春天和小草,而是写高原写雄鹰写白龙江写大夏河写洮河,写洮水流珠,写村头的石媳妇……写很多很多身边的事,其实这样的文章读着也让人很贴心,便从心底里悄悄地热爱起它来了。 那时候,不懂文学,也没人跟我谈起文学,但“小草”栏目上那些流淌着作者真情实感的心灵文章,就是我最初认识与感受文学的最好载体,那些最性情最优美的文字,传递着文学最基本的品质:求真求善求美,弃假弃恶弃丑。它们唤醒了我思想中潜藏着的文学基因,为此,我写下了平生第一首诗《希望》,其中“孩子的书包里/装满了妈妈的希望”之句,被语文老师大加赞赏。从此深陷其中,从文学少年走到文学青年、进而走到了今天的文学中年,这样没收没获地一路走来,但我毫无怨言。我只认为那是一场人生的宿命…… 从这种意义上说,是《甘南日报》给了我飞翔的翅膀,让我从此翱翔在文学的天空。 《甘南日报》上那些经编辑精心“修剪”后选登出来的优秀作品,是无尽时间里的多彩符号,记录着甘南大地上的春夏秋冬,记录着“小草”在岁月里曾经华美的摇曳与舞蹈,记录着“小草”在成长路上曾经的坚持与恪守……直至今天,《甘南日报》“芳草地”里奇花异卉,姹紫嫣红,灿烂一片,绽放着时代的蓓蕾。那么,我们饮水思源,就会发觉:因为有了一代代创作者和编辑人的呕心沥血,才使甘南文学薪火相传,才得以脱茧成丝,才成为今天甘南文化的品牌与名片。在此,我心怀十二份的虔敬,感谢那些创作不止选编不停的文学前辈和正在处于同类工作中勤奋的书写者与独具慧眼的主编们! 《甘南日报》不光只是传递着文学的信息与心灵的表达,还报道着甘南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事情。且不说别的,单就舟曲“8·8”泥石流特大灾害中,《甘南日报》迅速及时地报道了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赶赴受灾现场,慰问受灾群众,部署救灾抢险的事实,让老百姓觉得在大灾面前我们还有党的大爱,还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大爱,灾难是不可怕的,我们一定能战胜!《甘南日报》把最前沿的信息与最伟大的关爱传递到了灾区人民的心里。 《甘南日报》在六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中,赢得了非同一般的信誉与老百姓的信任;因为宣传党的好政策,它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喜爱与青睐。它传递着党和政府实行的一系列惠民工程带给我们的那份温暖与感动,它让甘南的老百姓感到了在党的怀抱中,我们每个生命个体所拥有的可靠、安全与踏实。其实,生活在甘南大地上的人们都十分清楚: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支持,就是我们甘南老百姓的幸福密码。也就是我们甘南大地走过六十年沧桑岁月后依然年轻美丽的密码。 《甘南日报》传递着关怀温暖幸福之讯息,在坚守中传递,向着太阳,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